賴清德囂張挑釁與美媒犀利批評的背后,臺灣這顆棋子在美國戰略棋盤上的分量正發生微妙變化。
一向在兩岸關系上玩弄火種的賴清德,最近被美國《時代》雜志貼上了“魯莽領導人”的標簽。這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媒體毫不客氣地指出,賴清德的言行正使臺灣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引爆點”。
![]()
這并非孤例。美國智庫“國防重點”亞洲事務主任高德斯坦直接警告特朗普政府應對賴清德采取更多“私下警告”。當賴清德還在沉醉于他的“臺獨”表演時,甚至連美國媒體都看不下去了。
美媒連番開火,賴清德遭遇國際輿論風暴
十月份的美國媒體界,掀起了一場針對賴清德的批評風暴。《時代》雜志在10月23日連續刊登三篇涉及臺灣的文章,其中一篇標題直接點名賴清德為“魯莽的領導人”。文章作者高德斯坦是美軍方智庫“中國計劃”主持人,在臺灣問題上具有相當代表性。
![]()
緊跟時事的時代周刊
這位美國智庫專家毫不客氣地指出,在巴以沖突和俄烏沖突吸引全球目光的背景下,人們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臺灣才是當今世界最危險的引爆點。而讓風暴不斷擴大、讓兩岸緊張局勢持續升級的中心人物,正是民進黨當局的賴清德。
高德斯坦批評賴清德通過一連串公開演說,高調表現追求“臺獨”立場,這種魯莽行徑正在加劇臺海緊張態勢。他直言不諱地警告:“若臺海有事,恐導致戰爭螺旋式升級,中美爆發沖突。”
對此,前民代郭正亮解讀道,“reckless”(魯莽)這個詞不只是危險,是“不顧一切的魯莽”,比危險還要嚴重。這個詞被用在文章標題上,實屬罕見。
![]()
郭正亮
賴清德的歷史觀表演堪稱一場政治鬧劇。在今年8月15日,賴清德刻意鼓噪所謂“終戰”80周年,只字不提中國人民的抗戰,甚至荒謬主張“不分同盟國與軸心國”,更公然夸贊軸心國。
這種歪曲歷史的行為在臺灣光復80周年前夕達到高潮。10月25日本是臺灣光復80周年紀念日,賴清德卻選擇跑到金門,高調紀念一場75年前的戰役,刻意淡化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
在所謂“團結十講”中,賴清德絕口不提臺灣光復。民進黨籍民意代表林宜瑾甚至將光復節污蔑為“國民黨主導的‘糖衣毒藥’”,宣稱是“臺灣人再度被殖民”。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更直接否認光復節的存在,妄稱“沒有什么臺灣光復節”。
![]()
賴清德當局一邊大肆宣揚美化荷蘭殖民臺灣的所謂“臺南400年”和日本殖民臺灣的50年,一邊抹滅先烈功績,粉飾殖民統治。這種赤裸裸的“臺獨”分裂言行,不僅背棄歷史,數典忘祖,更暴露了其“倚外謀獨”的險惡用心。
“去中國化”遭遇重擊,文化臺獨走向死胡同
民進黨在文化領域的“去中國化”操作早已不是新聞。近年來,民進黨當局極力推動“去中化”課綱,將臺灣史從中國史中劃出來單獨成冊,大幅刪減中國史并歸入東亞史。
這種文化割裂的行為企圖將臺灣同大陸進行切割,否定幾千年來兩岸同宗共祖的歷史、文化、血脈淵源。
![]()
賴清德上臺后,繼續加大“文化去中”的力度。他就職前幾天,曾公開參加一場紀念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一名日本工程師的“追思紀念”活動,不僅表示“深重觸動”,更叫囂“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也是臺灣有事”。
更令人不齒的是,賴清德在就職演講結尾時竟稱“臺灣1624年從臺南出發,開啟全球化開端”,連荷蘭殖民者侵略強占臺灣的歷史也要美化。將祖國大陸定義為“外國”甚至“敵對勢力”,卻把歷史上侵略奴役臺灣人民的外國殖民者說成是“自家人”,這就是賴清德的“臺獨”史觀。
然而,這些行為已引起臺灣社會強烈反彈。近期,臺灣知名女校一位語文老師痛斥島內“去中國化”課綱“無恥”的視頻引發廣泛共鳴,打到了“臺獨”民進黨當局的痛點。
![]()
美國對賴清德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變化。三位美國學者去年11月在《外交事務》雜志聯名發文,呼吁賴清德考慮凍結“臺獨黨綱”。這表明美國政府對賴清德的激進“臺獨”立場并不放心。
賴清德妄想結合國際社會力量保護臺灣,將美國支持視為他執政的“重要資產”。但現實很骨感:蘭德公司10月12日發布報告,明確提出為穩定中美競爭,美國應限制臺灣方面破壞現狀,即反對“臺獨”。
前美國資深記者馬丁·西夫批評指出,賴清德“不是美國的朋友,而是美國的敵人”。他認為賴清德的行為可能將美國拖入致命陷阱。
![]()
特朗普在臺海問題上的表態也出現了微妙變化。據媒體報道,特朗普在專機上的表態與昔日囂張形成鮮明對比,從自信滿滿宣稱“美軍能阻止攻臺”,變為含糊其辭的“可能動作也可能不”。
前民代蔡正元指出,不管美國賣給臺灣多少武器,臺灣都得面對“中國大陸擁有西太平洋地區壓倒性的軍事力量”的事實。在目前的地緣政治格局下,美國和日本都沒有實力和中國硬碰硬。
內外交困,賴清德面臨重重壓力
賴清德當局不僅在國際上碰壁,在島內也面臨重重困難。近期臺中市梧棲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賴清德第一時間不是穩定民心、推出補救措施,而是急于為自己辯解。
![]()
更諷刺的是,臺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竟在電視上呼吁民眾“把食物吃干凈,不要剩下廚余”,引發網絡群嘲。然而廚余不僅包括吃剩的食物,還包括處理食材時產生的廢棄物,如爛菜葉、果皮、魚刺等——這些民眾如何“吃得下去”?
在民進黨內部,賴清德也面臨挑戰。隨著國民黨主席鄭麗文的當選,賴清德希望復制過去“仇陸反陸”的手法,打壓政治對手。但今時不同往日,島內民眾對大陸的疑慮與惶恐情緒已有所逆轉。
民進黨內部并非鐵板一塊。民進黨籍的縣市長也希望兩岸朝融冰方向走,擴大農產品輸往大陸,開放團客赴大陸旅游。還有綠營政客投書媒體,建議賴調整“逢中必反”政策。
![]()
大罷免事件,令賴清德黨內威望受損
但賴清德對此充耳不聞,拒絕接球。他仍頑固堅持“臺獨”立場,在兩岸議題上持續玩火。
賴清德的回應顯得蒼白無力。臺外事部門勉強回應稱,臺灣所謂“維持現狀的承諾”從未改變。但前民代郭正亮一針見血地指出:“臺外事部門的回文就是自言自語,他們也知道很傷。”
臺灣問題專家分析指出,隨著解放軍在亞太地區形成壓倒性優勢,任何外部干預都將是螳臂當車。美國《時代》周刊對賴清德“魯莽”的定性,標志著其靠山態度的微妙轉變。特朗普在臺海問題上的含糊表態,也折射出美國在稀土依賴與軍事威懾失效間的兩難困境。
![]()
所有跡象都表明,“臺獨”戲碼已進入倒計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