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財經記者陳夢璇 廣州報道
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第一場“‘十四五’廣東成就”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南方財經記者從會上獲悉,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十四五”期間交出了分量十足的答卷——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4.16萬億元,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前四年年均增長4.7%;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達19.41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8.14萬億元,均居全國首位。錨定“一點兩地”定位,廣東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驅動產業升級,攜手港澳推動大灣區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
改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也是廣東最鮮明的特色。“十四五”期間,廣東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一批戰略戰役性改革和創造型引領型改革,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批試點成果和經驗獲復制推廣。
體制機制改革率先破局。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創造了60多個“全國第一”,累計3批48條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出臺全國首份省級層面應用場景創新政策文件,累計發布應用場景機會清單超20批,創新項目超1300個,促進一批新技術新產品“首試首用”。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核電、水利等重大項目建設,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發行上市數量、募集資金規模均居全國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入選全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地區,科技、土地、人才、資本等要素配置效率持續提升。
營商環境一體化改革持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相繼落地,廣州、深圳加快建設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形成了廣州定制化供電服務、佛山暢通科創企業政策獲取等典型經驗。在“民營經濟30條”“民間投資24條”的政策支持下,今年9月,全省登記在冊經營主體已突破2000萬戶,其中企業超900萬戶,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
重大平臺成為改革試驗田。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以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作為支點開展規則銜接先行先試,推動深圳、橫琴、南沙加快實施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在深圳組建國內唯一的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在南沙實體化運作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全國首個統一大市場公平競爭先行區落地廣東,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統一大市場構建,為廣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筑牢基礎。
隨著改革向深水區推進,廣東在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基礎上,以制度創新破解粵港澳要素流動壁壘,推動大灣區規則銜接與民生融合同頻共振。“灣區通”工程深入實施,職業資格認可、人才跨境往來、資金跨境流動、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日益拓展,粵港澳三地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融合進一步加快。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介紹,在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方面,通過實施大灣區內地城市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推動“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單牌車突破700萬輛次,聯合港澳發布“灣區標準”262項,超8000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跨境理財通”的業務規模突破1200億元,“港澳藥械通”適用醫療機構達到45家、惠及患者超萬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初步形成。
“早晨在廣州喝早茶,中午到潮汕吃火鍋,下午到湛江看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省內一日游’不再是夢想。”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秦黎明一句話,勾勒了灣區全域融合的鮮活圖景。
新質生產力動能澎湃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十四五”期間,著眼創新與產業,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成效顯著,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蟬聯全國榜首。
創新方面,廣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打造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引領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建設10個在粵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成近210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儲備入庫中試平臺近500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全省約90%的科研機構、人員、研發經費、發明專利申請均來源于企業,華為、騰訊、比亞迪、美的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17家粵企上榜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
產業方面,廣東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升級。“十四五”期間,全省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技改數轉,創新探索產業鏈供應鏈整體“鏈式改造”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模式。推動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項目等重大石化項目建設投產。支持鋼鐵企業兼并重組、產能置換和低碳改造。
另一方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聚焦集成電路、低空經濟、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重點領域。深入推進“廣東強芯”工程完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生態。目前全省集聚全國30%以上低空產業鏈企業,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份額占全球70%,工業級無人機市場份額占全球40%。2024年,全省新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達到350萬千瓦,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約占全國1/3,工業機器人產量24.7萬臺(套)、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992億元。
“十四五”期間,粵港澳科創協同形成合力,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提升影響力。
今年“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創新指數躍居全球第一。依托深港河套、粵澳橫琴“兩點”,廣深港、廣珠澳“兩廊”,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中國散裂中子源、“天河二號”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港澳開放共享,共建32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與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深化,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成效初顯。當前,三地推動圍繞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等領域,與港澳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共建中試基地、共拓應用場景,合力構建涵蓋研發、轉化、應用的創新共同體,積極搶占發展制高點。
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新聞發言人胡洪表示,回顧“十四五”這五年,廣東的發展基礎進一步堅實,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展望“十五五”,廣東也充滿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