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蘋果公司推出的一款龍年特別版手機殼在華人世界引發熱議。有網友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五爪為龍,四爪為蟒”,而蘋果設計中的龍形象與此不符,實為“指蟒為龍”。
也是由此一場關于龍的文化認同討論就此展開。
![]()
與此同時,在2025年下半年,隨著河南衛視《常識中國》節目“龍生九子”系列的熱播,以及國內外對2025年農歷乙巳蛇年后新一輪龍年文化的期待,關于“龍到底是什么”的討論再次成為熱點。
那龍到底是什么?
![]()
實際放眼十二生肖,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其他生肖都能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對應。早在8000年前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我們的先民就用石塊堆塑出近20米長的龍形,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龍形象。
簡單來說,龍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考古發現顯示,中國龍的形象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在距今8000年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中,一條用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的龍長達近20米,形態粗獷而生動。
![]()
紅山文化中的“C”形青玉龍,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
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出:“龍是一種圖騰,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他認為龍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是蛇,原名“大蛇”,后來逐漸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鬃毛、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
而蛇便是作為龍的原型的生物學基礎!古人將龍、蛇視為同類,如《易·系辭》中所說:“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蛇無足卻能快速移動,蛻皮更新,這些特性在先民眼中充滿神秘色彩。龍的形象演變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從圖騰崇拜到神靈崇拜,再到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最后是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的融合。
好比商周之龍、春秋戰國之龍、秦漢之龍、隋唐之龍、宋元之龍、明清之龍,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風格。
![]()
而龍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并非偶然。在中國早期社會,龍被視為雨水之神,對農業社會的生產具有重要影響。人們通過祭龍祈雨,期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此外龍與帝王崇拜的結合始于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國家的形成,龍逐漸成為帝王象征。秦始皇被稱為“祖龍”,漢高祖劉邦自稱“赤龍之子”。
宋代以后,龍的形象與皇權的聯系更加緊密,形成了“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等級區分。
![]()
從《山海經》到《聊齋志異》,龍的形象在文學作品中不斷豐富和完善。漢語中含有“龍”的詞語遍及天文、地理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如龍舟、龍燈、龍井茶等。
而光是與龍相關的成語約有300條,如藏龍臥虎、車水馬龍、龍馬精神等,民俗活動中的龍文化生動活潑。舞龍、賽龍舟等民俗活動源遠流長,至今仍充滿活力。
宋代《夢梁錄》中已有關于龍燈的記載:“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
![]()
可見“龍”在中國文化里極具地位,但中國有龍,西方也有龍,這東西方的龍又差別在哪,是一個嗎?
在西方文化中,龍的形象與中國龍截然不同。西方龍“擁有強壯的身軀,又長又粗的頸,有角或褶邊的頭,尖銳的牙齒,和一條長長的尾”,用四只強而有力的腳步行,用一對像蝙蝠翼的巨翼飛行。
西方龍被視為邪惡的化身,象征著混亂、貪婪和破壞。這種觀念部分源于基督教教義,其中龍常被等同于撒旦,象征著人類需要克服的罪惡和試煉。
![]()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方文化中的龍通常被視為吉祥的象征,代表著智慧、力量和好運,尤其是在中國文化中。龍掌控著水的力量,能夠帶來雨水,因此與農業生產和繁榮緊密相關。
有趣的是,在很久以前,西方龍和中國龍可能同源。閃米特人一支創立的猶太教中,Seraphim就是正義力量化身的龍,其詞源意思與中國的龍一樣,都源于“大蟒”。
但你若說誰最是“正能量”,那自然便是中國龍,中國龍文化所體現的創新精神、融合精神、包容精神、進取精神和獨立精神,在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而如今來想,如果十二生肖中沒有了龍,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個符號,怕是連接幾千年的文化血脈與身份認同也要“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