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馬步芳,一個曾經在中國西北地區呼風喚雨的“土皇帝”。
根據廣泛流傳的歷史記載和民間敘述,他曾下令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屠戮了數千名英勇的紅軍戰士,其中就包括駭人聽聞的“活埋”暴行;他把整個青海省當成自己的私人金庫,瘋狂搜刮民脂民膏,在兵敗之際,卷走價值連城的財寶叛逃海外,至死都沒再踏上故土一步。
按理說,這樣一個雙手沾滿鮮血、劣跡斑斑的軍閥,他的歷史評價應該是板上釘釘,毫無爭議的。
“西北王”的崛起
馬步芳,1903年出生在甘肅臨夏的一個顯赫家族。說他家顯赫,是因為他們家不是一般的地主富戶,而是掌控著西北地區軍政大權的馬家軍閥的核心成員。
![]()
所謂的馬家軍閥,并不是指一個人,而是一個盤踞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以血緣和宗教關系為紐帶的龐大家族武裝集團。
從清末開始,這個家族就通過各種手段,牢牢控制著西北的軍事和政治。馬步芳的父親馬麒、叔叔馬麟,都是這個集團里的頭面人物。
可以說,馬步芳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他的起跑線,就是普通人一輩子都到不了的終點。
馬步芳十幾歲就進入軍隊,靠著家族的庇蔭和自己的一點小聰明,官職是坐著火箭往上躥。
但是,他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
他不滿足于活在父輩的影子里,他想要的是獨掌大權,成為真正的“王”。
為了這個目標,馬步芳可以說是不擇手段。
他對內排擠自己的親叔叔馬麟,一步步架空他的權力,最終硬生生把青海省的最高統治權搶到了自己手里。
對外,他時而向南京的蔣介石政府搖尾乞憐,表示效忠,以換取合法的身份和軍事援助;時而又跟蔣介石虛與委蛇,保存實力,在自己的地盤上搞“獨立王國”。
他這個人,腦子里沒有國家大義,也沒有民族情感,只有他自己的權力和利益。
![]()
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馬步芳終于如愿以償,成了名副其實的“青海王”。
在他的統治下,整個青海省都成了他的私人領地。
他集軍、政、財大權于一身,說一不二,儼然就是一個土皇帝。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青海離中央政府山高水遠,馬步芳在這里關起門來做什么,外面的人很難知道。
而絕對的權力,往往會導致絕對的腐敗和瘋狂。
很快,一支衣衫襤褸但意志堅定的隊伍,就將不幸地撞上他血淋淋的屠刀。
血染的河西走廊
1936年底,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部隊正在進行艱苦卓絕的長征,而其中一支特殊的部隊西路軍,奉中央之命,渡過黃河,向西挺進,試圖打通前往蘇聯的國際通道。
![]()
這支由兩萬多名紅軍精銳組成的部隊,孤軍深入,進入了馬家軍閥的地盤,也就是危機四伏的河西走廊。
當時的西路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們遠離中央,得不到任何補給和支援,彈藥奇缺,糧食耗盡,戰士們穿著單薄的衣服,在西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中掙扎前行。
而他們的對手,正是以逸待勞、裝備精良、并且對地形了如指掌的馬步芳部隊。
對于送上門來的西路軍,馬步芳展現出了他嗜血的本性。他把這看作是向蔣介石邀功請賞的絕佳機會。
![]()
在他的親自指揮下,數倍于西路軍的馬家軍,對這支孤立無援的紅軍部隊展開了瘋狂的圍剿。
然而,在敵人的重重包圍和殘酷絞殺下,西路軍最終彈盡糧絕,慘遭失敗。大批紅軍戰士不幸被俘。
根據大量的歷史文獻、幸存者回憶以及后來的調查記述,馬步芳對被俘的紅軍戰士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規模屠殺。
其手段之殘忍,簡直令人發指。他不僅用槍殺、刀砍、火燒等方式虐殺紅軍,他還下令進行了大規模的活埋。
在青海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當年西路軍將士的埋骨之地。
其中,關于他下令“活埋5000名紅軍”的說法流傳最廣,也最為觸目驚心。
![]()
雖然“五千”這個具體的數字,在不同的史料記載中略有出入,一些資料提到的是數千人,一些則更為具體,但無論確切數字是多少,馬步芳下令大規模活埋、虐殺紅軍戰俘,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
搜刮民脂叛逃海外
如果說對西路軍的屠殺暴露了馬步芳的殘忍,那么他對青海長達數十年的統治,則徹底展現了他的貪婪。
當上“青海王”之后,馬步芳完全把青海當成了自己的私人產業,把青海人民當成了予取予求的奴隸。
你想想,在一個他說什么就是法律的地方,撈錢還不是小菜一碟?
![]()
他巧立名目,設立了上百種苛捐雜稅,從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到婚喪嫁娶,幾乎沒有他不收錢的。他還壟斷了青海的鹽、皮毛、黃金等所有能賺錢的生意,甚至連臭名昭著的鴉片貿易,他也大搞特搞,用毒品殘害人民,為自己積累財富。
據不完全統計,在他統治期間,他積累的個人財富,如果折算成黃金,是一個天文數字,富可敵國毫不夸張。
老百姓在他的壓榨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馬步芳自己,卻過著極其奢華糜爛的生活。他在西寧修建的“馬公館”,富麗堂皇,堪比皇宮。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強搶民女,其荒淫無度的私生活,在當時更是人盡皆知。
![]()
這樣的好日子,隨著解放戰爭的炮聲,終于快要到頭了。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揮師西進,向盤踞在西北的馬家軍閥發起了最后的總攻。在蘭州戰役中,馬步芳的主力部隊被彭德懷元帥指揮的第一野戰軍徹底擊潰。
眼看大勢已去,馬步芳的第一反應不是抵抗到底,也不是向人民投降,而是——跑!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一旦落入人民手中,必然沒有好下場。
于是,他精心策劃了一場大規模的“財富大轉移”。
就在解放軍兵臨城下之際,他動用飛機,瘋狂地將自己多年搜刮來的黃金、白銀、珍寶、美元等財物,一箱一箱地運出西寧。
![]()
帶著這些不義之財,馬步芳先是逃到了重慶,然后又輾轉到了香港,最后流亡海外。他先是在埃及待了一段時間,后來,搖身一變,竟然當上了臺灣當局派駐沙特阿拉伯的“大使”。
他在國外靠著搜刮來的民脂民膏,繼續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直到1975年病死在沙特,終年72歲。
從他叛逃的那一刻起,他再也沒敢回到他出生和發跡的那片土地。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為什么到了今天,還會有人為他“歌功頌德”呢?
誰在為馬步芳“歌功頌德”?
那些贊美的聲音是從哪里來的呢?主要來自于當今的互聯網,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平臺和網絡論壇上。
![]()
有人會說,馬步芳雖然殘暴,但他在統治青海期間,也并非什么都沒干啊。他修了公路,辦了學校,還搞了一些城市基礎建設。你看,西寧的某些建設,不就是他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嗎?這種論調聽起來似乎很“客觀”,很“辯證”,但其實是偷換概念。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絕不能只看他蓋了幾棟樓、修了幾條路。我們要問的是,他做這些事的錢從哪里來?是為了誰?馬步芳的建設,是建立在對全青海人民敲骨吸髓般的盤剝之上的,他修路是為了更方便地調動軍隊和運輸物資,鞏固自己的統治;他辦學是為了培養忠于自己的下一代。這些所謂的“功績”,和他對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
這就好比一個黑幫老大,他一邊殺人放火,一邊偶爾給街坊鄰居發點小恩小惠,我們能因此說他是個“好人”嗎?顯然不能。
多年前就有媒體報道過,馬步芳在西寧的舊宅“馬公館”作為旅游景點時,里面的介紹只說他的“善舉”,對其罪行絕口不提,這種只談“功”不談“過”的做法,就是一種典型的洗白。
第二種,是近年來在網絡上沉渣泛起的“歷史虛無主義”。
所謂歷史虛無主義,就是一股試圖否定和顛覆已有歷史結論的歪風。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喜歡打著“重新評價”、“還原真相”的旗號,去挑戰那些早已被釘在恥辱柱上的人。
他們覺得,把壞人說成好人,把黑的說成白的,顯得自己“見解獨到”、“與眾不同”。
![]()
他們故意忽視馬步芳最核心的罪惡,也就是他的階級屬性(反動軍閥)和反人類暴行,而去放大他身上一些次要的、甚至是被美化過的“優點”。
第三種,則是網絡信息的碎片化和部分網民歷史知識的匱乏。
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了解歷史不再通過系統性的閱讀,而是通過手機上刷到的一個個短視頻、一篇篇文章。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被人斷章取義,甚至惡意剪輯。
當一個對近代史不太了解的網友,突然看到一篇包裝精美的文章,用煽情的筆調講述“‘青海王’馬步芳的建設成就”,他很可能就會被誤導,覺得馬步芳似乎也沒那么壞。
![]()
結論
有句話說得好:“歷史不是一個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里,正是因為無數像西路軍將士那樣的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犧牲,掃除了馬步芳這類歷史垃圾。
正確地認識歷史,直面歷史上的光明與黑暗,從中吸取教訓,守住我們民族記憶的底線,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