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航再長,繞不開安全的底線;智能再強,抵不過生命的重量。
文 / 吳毓
上周六一早就接到同學電話,問我理想Mega能買嗎?說原本計劃今天去提車,現在卻猶豫還要不要提。
仍在重啟的大腦,里面的漿子瞬間變成了游離氧化鈣:轉了看了試了談了,車型選了顏色愛了配置碼了定金交了……現在就等臨門一腳了,您卻跑到觀眾席最后一排,舉20倍望遠鏡看不清裁判手勢的地方,問我今天宜不宜進球?
打著哈欠穿著襪子輸入關鍵詞,忽然感覺我的大腦有點反應不過來了。
好好的車,走著走著突然就燒起來了;不是紙捻兒煙媒子那樣慢慢地燒,而是1秒火星冒、3秒火花卷、9秒火苗抱的大場面;即使是去年3月提車,滿打滿算也不到20個月,說沒就沒了?就天空飄過500個字,這回也得算大事。
![]()
人確實沒事,車確實沒了。而后續的發展愈發吊詭,當事人律師、品牌回復,以及網絡吃瓜,都將重點放在了“車門是否順利打開”上。
什么時候,我們對世界的友好、對彼此的寬容,已經進化到這種地步啦?明明是電池自燃的嚴重事故,卻本末倒置地圍著車門較勁。
更荒唐的是,竟然還有人趁機蹭流量,讓兩個孩子系好安全帶坐在寬敞的后排,然后開門、解帶、撒腿跑——演習浴火逃生的“戲碼”。
我覺的自己腦子有點亂!這已經不是詭異,這簡直是特喵魔幻,羅琳阿姨也不敢這么寫,龔大姐也得繃一下才能開腔。
![]()
撥開荒誕的迷霧,不難發現,這事的核心就是電池熱失控。可偏偏所有人都對“失控”“自燃”避而不談,一股腦扎到“車門”上又撓又揣。
確實,分析研判熱失控,需要專業結構拆解檢測,也需要品牌助力提供數據——電芯質量、電池熱管理、熱管理回路、底盤和電池包防護……需要檢測的地方很多,需要等待的時間很長,而且經常等著等著就忘了,就像走著走著就散了,只剩下一地模糊的記憶。
再看數據發布的現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的專家,分享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數據,是用“企業報告的”;國家消防局公布的新能源汽車自然數據,同樣是用“有報警記錄的”——主打一個如果你不說,我就不問,絕不問,不問……
早在今年3月,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新國標就已出臺,將“不起火、不爆炸”,從技術儲備升級為強制性要求。
將于2026年7月1日實施的新國標,要求電池包在觸發單體熱失控后,整包電池需在至少2小時的觀察期內保持無起火、無爆炸,且乘員艙溫度≤60℃且無煙氣侵入,為人員逃生提供更充足的時間和安全環境。
但即便是參考舊版國標,也明確要求“熱擴散觸發后,電池系統應提供不少于5分鐘的安全時間窗口,在此期間不起火、不爆炸,以便乘員安全撤離”。而此次自燃事故,連“5分鐘逃生”的“及格線”都未達到。
![]()
需要強調的是,國標這件事,僅僅是產品安全與可靠的下限。如果將“車門正常打開”作為“安全合格”,將“成功逃生”作為“功德浮屠”,那不僅是對乘員生命的漠視,更是對整個汽車產業的戕害。
說到底,關于“車門能否順利打開”的爭論,本質上是雙方對于輿論話筒的爭奪。有了矛盾,就要分出黑白,當TNT和打火機就位,流量的爆發也就水到渠成。
一方強調“后排電動車門無法開啟,僅能從副駕逃生”,精確戳中公眾對于安全的焦慮,可以通過輿論關注為自己正確對抗強勢方的籌碼。
另一方則宣稱“車門順利打開”,巧妙將焦點從“自燃事故”轉移到“安全逃生”,完美避開了隱在輿論之外的軟肋。
![]()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遙遙領先”,不該只體現在續航里程突破、智能座艙炫酷等顯性指標上,還應體現在電池安全有保障、故障響應夠及時等隱性能力上,更應體現在品牌與公眾都能正視問題、正視缺陷的坦誠心態上。
續航再長,繞不開安全的底線;智能再強,抵不過生命的重量。
公眾輿論關注“車門能否打開”,不是對汽車產品、對汽車行業的“寬容度降低”,而是對“生命安全不能妥協”的另一種表達。當車企把“品質”與“可靠”當作不可逾越的底線,將”不掩飾問題“與”不回避缺陷“作為日常的行事原則,中國制造才真正褪去浮躁,具備走向世界市場、贏得全球信任的能力。
順便說一句,上周日又問了準備提車同學,他最終沒去:“老婆孩子和丈母娘都在車上,還是不太放心”。也是,除非送“辟火罩”或者傳“凌波微步”,我也不敢出手,畢竟歲數越來越大,腿腳遠不如年輕時靈活。【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