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視是兒童視力發育期常見的眼部問題,早期發現對于預防后續嚴重的視力損害至關重要。然而,兒童往往難以主動表達視覺不適,早期癥狀也不易被非專業人員察覺,給早期診斷帶來困難。
傳統的斜視診斷方法依賴專業醫生操作且過程復雜,限制了其在篩查和長期隨訪中的廣泛應用。雖然已有一些自動測量方法的探索,但因精度不足或設備昂貴等原因,其應用受到限制。因此,開發一種基于智能手機、能精準測量斜視度的新技術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針對這一需求,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徐楓副教授團隊合作,基于前期開發的數字面罩技術,研發了一種名為“斜視數字標尺”(Digital Ruler of Strabismus, DRS)的新方法。該方法僅需使用智能手機錄制一段約 30 秒的視頻,即可實現對斜視度的自動精準測量。
相關研究成果已于 2025 年 10 月 23 日發表于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子刊《NEJM AI》,并已獲得 3 項發明專利授權。
![]()
為了評估 DRS 的實際效能,研究團隊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深圳市眼科醫院三家機構開展了一項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研究將 DRS 的測量結果與當前臨床金標準 —— 由專家操作的三棱鏡交替遮蓋試驗(PACT)的結果進行了詳細對比,評估了 DRS 在定量測量斜視程度、定性診斷斜視類型以及動態監測間歇性外斜視變化等方面的能力,并與現有的自動測量方法進行了比較。
在定量測量斜視程度方面,與 PACT 相比,DRS 測量的平均絕對誤差為 4.51 棱鏡度(PD,測量斜視程度的單位)。特別是在測量水平斜視度時,DRS 與 PACT 的結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組內相關系數 ICC 達到 0.98)。進一步的統計學分析(Bland-Altman 分析)也驗證了這一高度一致性。研究顯示,DRS 在不同斜視類型、不同醫院、不同檢查距離以及患者是否佩戴眼鏡等條件下均表現穩定。
在定性診斷方面,DRS 能夠準確區分眼位正常(正位)、隱性斜視和顯性斜視,并能區分內斜視和外斜視。其在區分眼位正常與否時表現出高靈敏度(97.4%)和高特異度(93.8%)。對于間歇性斜視,DRS 還能動態重建眼球的復位時間和速度,為觀察這類疾病的動態變化提供了新手段。
與現有的斜視自動測量方法相比,此項研究樣本量更大,功能涵蓋更全面,且在測量精度和定性診斷準確性上均優于現有方法。此外,由于 DRS 適配于普通消費者級別的智能手機,其推廣應用潛力巨大,特別是在醫療資源相對有限的地區,有望為斜視的早期篩查、診斷和長期隨訪提供便捷可行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來源:IT之家
▼ 往期熱文推薦 ▼
【溫馨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若有不妥,請聯系告知修改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