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ChatGPT掀起全球AI熱潮,當大語言模型的迭代速度以“月”為單位刷新,硅谷的辦公樓里,徹夜不熄的燈光成了這場技術革命最醒目的注腳。這里匯聚著世界頂尖的頭腦,他們拿著超越體育明星的億級高薪,頭頂“改變世界”的耀眼光環,卻陷入了一場以時間和心力為燃料的無盡奔跑。從Anthropic深夜滾動的Slack聊天記錄,到DeepMind“0-0-2”的極限作息,從微軟高管的“第二班崗”到OpenAI被迫的“停擺一周”,這場爭奪AGI(通用人工智能)“圣杯”的競賽,正將天才們推向身心平衡的臨界點。環球同此涼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背后,是一群在技術狂飆中逐漸失去生活節奏的追光者。
Slack頻道里的深夜多巴胺:戰時狀態下的科研狂歡
舊金山的午夜,Anthropic研究員喬希·貝特森揉著布滿血絲的眼睛,手機早已被拋在一邊——在AI研發的高壓節奏里,刷社交媒體成了奢侈的消遣。能讓他瞬間提神的,是公司內部Slack頻道里滾動的新消息:同事們關于大語言模型架構的奇思妙想、剛剛出爐的實驗數據、參數調優的意外突破,每一條信息都像一劑多巴胺,讓疲憊的大腦重新亢奮起來。
貝特森并非個例。在硅谷頂尖AI實驗室,“戰時狀態”早已不是夸張的比喻,而是研究員們的日常。每周80到100小時的工作時長被視為“標配”,有人甚至笑稱“996都算摸魚”。“我們實際上是在嘗試用2年時間完成本該20年才能實現的科研進展。”貝特森的感嘆道出了行業的集體焦慮與野心。AI模型的突破不再以“年”為周期,每隔幾個月就有新的SOTA(當前最優)模型誕生,這種前所未有的迭代速度,讓每個參與者都繃緊了神經。
不確定性是這場競賽的另一個標簽。“你經常在訓練完成前并不確切知道會得到什么效果,直到部署到真實環境,仍無法完全預料它會如何表現。”貝特森說。但正是這種未知與挑戰,疊加“構建符合倫理的AI系統”的使命感,讓他和同事們甘愿廢寢忘食。這位曾徹夜研究病毒傳播軌跡的科學家,如今把同樣的激情傾注于AI演化——只是這一次,競賽的節奏更快,壓力也更洶涌。
0-0-2作息與難享之財:被工作吞噬的生活
清晨的陽光透過谷歌DeepMind辦公室的玻璃窗,資深研究員馬達維·塞瓦克仍在鍵盤前敲擊不停。對她和團隊來說,“白天”與“黑夜”的界限早已模糊:普通職員傍晚下班時,他們的戰斗才剛進入白熱化階段,辦公室成了24小時不打烊的前沿實驗室。“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工作,強度極高,而且似乎沒有任何自然停下來的節點。”塞瓦克的語氣里帶著一絲無奈。
驅動他們連軸轉的,是雙重力量:對AI未知領域的好奇心,以及被競品追趕的危機感。“腦海中有無數創意在奔涌,你清楚這是在和時間賽跑,沒人愿意讓靈感擱淺。”塞瓦克說。在這種氛圍下,休息反而會引發罪惡感——每多閑一小時,就可能被競爭對手拉開差距。有些初創公司甚至發明了“0-0-2”作息:從午夜干到午夜,每周只休息2小時,把“極限工作”推向了新高度。
高薪似乎是這場透支的“補償”。隨著AI人才爭奪戰白熱化,頂尖研究員的身價水漲船高,不少人身家早已千萬甚至過億。但塞瓦克卻露出了苦澀的笑容:“我沒看到誰的生活有任何變化。沒人抽出時間去度假,沒人有時間陪朋友、培養愛好,甚至沒時間陪伴自己所愛的人。生活中只剩下工作而已。”那些令人艷羨的財富,成了“難享之財”,在無休止的工作節奏里蒙上了一層灰色。
AI自救與被迫停擺:競賽背后的人才危機
微軟總部的首席產品官阿帕娜·切納普拉加達,在結束白天密集的會議后,又開啟了“第二班崗”。作為AI產品體驗的負責人,她夜晚的“副業”是編寫小工具提升團隊效率——比如一個瀏覽器擴展,打開新標簽頁時就會提醒:“有沒有辦法用AI更高效地完成當前任務?”經歷過互聯網泡沫和智能手機浪潮的她,坦言如今的AI熱潮“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過去新技術從突破到應用需要十年,現在卻縮短到“從周四到周五”。為了應對爆炸式的工作量,切納普拉加達提倡“用AI解放人力”:“那種需要24小時連軸轉的工作,不該由人親力親為,應該交給AI去做。”但即便有智能工具相助,她的日程表依舊排得密不透風——AI能處理重復勞動,卻無法替代人類在戰略決策、創意構想上的核心作用。
比工作量更棘手的是人才流失。不久前,OpenAI舊金山辦公室的加班燈光首次熄滅了一周——這是一場被迫的“停擺”。導火索是Meta的挖角攻勢:扎克伯格為新成立的超級智能實驗室開出上億美元簽約獎金,OpenAI多位核心研究員接連跳槽,甚至出現過“四位華人天才一夜離職,Slack賬號集體變灰”的窘境。首席研究官陳信翰在內部備忘錄中悲憤寫道:“我現在有種五臟六腑被人掏空的感覺,就好像有人闖進我們家把珍貴的東西偷走了。”
這次停擺既是“休養生息”,也是“防御措施”——趁員工集體休假,阻斷Meta的挖人計劃。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在AI人才供不應求的當下,“高強度工作→員工倦怠→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成了所有公司的心頭之患。
燈火通明下的追問:速度與平衡的無解之題
硅谷的AI競賽,正在重塑科技行業的工作文化。突破變得空前迅捷,加班成為常態,“極致效率”成了唯一的衡量標準。但在每一個技術奇跡的背后,是研究員們被壓縮的個人生活、被透支的身心健康,是“過勞”從個人問題升級為企業戰略風險。
有人說,這是極客們的黃金時代——他們有機會用技術定義未來,實現改變世界的理想。但黃金時代的另一面,是“從容生活”成了稀缺品。辦公室的燈光依舊徹夜通明,鍵盤聲晝夜不息,AI模型在算力的加持下不斷突破極限,而那些創造奇跡的人,卻在速度與平衡的夾縫中艱難前行。
這場競賽沒有終點,AGI的“圣杯”仍在遠方閃爍。但或許在追逐的路上,我們需要偶爾停下腳步思考:當AI逐漸擁有“智能”時,人類是否該保留“生活”的權利?當技術的燈火照亮未來時,不該讓人性的溫度在高強度的奔跑中熄滅。畢竟,我們研發AI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非讓生活被工作吞噬——這或許是硅谷AI競賽最該被記住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