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當地時間10月22日,國際政壇拋出兩枚重磅消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正式宣布,對俄羅斯石油公司和盧克石油公司實施全面制裁,這兩家企業掌控著俄羅斯近50%的原油出口量,堪稱克里姆林宮的“能源錢袋子”。貝森特毫不掩飾制裁意圖,直言就是要切斷俄羅斯的戰爭資金。
幾乎同一時間,歐盟27國敲定第19輪對俄制裁方案,首次將俄羅斯液化天然氣拒之門外,還把俄原油價格上限壓到47.6美元/桶,連117艘俄“影子艦隊”船只和加密貨幣平臺都被拉入黑名單。更令人意外的是,4家與中國石油工業相關的實體也被歐盟塞進制裁名單,這場針對俄羅斯的制裁風暴,硬生生把中國卷了進來。
![]()
這波操作最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的態度反轉。就在一周前的10月16日,他還和普京敲定要在布達佩斯見面,過去9個月兩人通了8次電話,頻率之高在拜登時期根本無法想象。如今他卻直接取消會晤,坦言每次對話都沒進展,不想再“浪費時間”。這種180度轉變背后,是特朗普終于意識到,靠個人交情撬動普京的領土立場純屬妄想——普京堅持要烏克蘭退出頓巴斯,特朗普主張按實控線停火,烏歐則死守“邊界不可變”原則,三方分歧大到根本無法調和。
歐盟的制裁更像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鬧劇。號稱“史上最嚴”的液化天然氣禁令要分階段實施到2028年,這個時間差足夠俄羅斯把能源出口渠道徹底轉向亞洲。奧地利、匈牙利這些國家早就跳出來反對,畢竟它們的能源供應高度依賴俄羅斯,最后只能靠“協調訴求”強行過關。更諷刺的是,歐盟一邊喊著禁運,一邊還在偷偷購買俄羅斯天然氣,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讓所謂的“制裁決心”成了國際笑柄。把中國企業扯進來的操作更顯拙劣,歐盟前腳剛邀請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訪問布魯塞爾,后腳就給中國煉廠貼“助俄避制裁”的標簽,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找不到制裁效果,拿中國轉移矛盾。
![]()
面對這場風暴,俄羅斯的應對堪稱“剛柔并濟”。普京在接受采訪時說得云淡風輕,直言制裁是“不友好舉動”,但不會對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還留了句“俄美仍有合作空間”,把談判的門虛掩著。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則火力全開,罵特朗普是“俄羅斯的敵人”,稱制裁就是“戰爭行為”。這種一冷一熱的配合絕非矛盾,梅德韋杰夫是在安撫國內強硬派、試探西方底線,普京則在為后續博弈保留余地。俄軍緊接著半夜突襲烏克蘭能源設施,用軍事行動佐證了普京的底氣——你制裁你的,我打,戰略主動權沒丟。
中國的回應透著十足的強硬。商務部連夜發聲,直指歐盟違背中歐共識,強調中俄正常能源合作無可厚非,要求立即糾正錯誤,否則必然反制。這話說得有理有據,中國既不是沖突制造者,也一直勸和促談,歐盟憑什么對主權國家間的合法貿易指手畫腳?被制裁的兩家中國煉廠產能有限,中俄早就搭建了多條能源運輸通道和本幣結算體系,這點制裁根本傷不到筋骨,反而暴露了歐盟的霸權邏輯。
往深了看,這場制裁大戰早已進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階段。美國從2014年就開始制裁俄羅斯,結果俄經濟不僅沒垮,按購買力計算還成了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歐盟自己更不好過,能源漲價讓老百姓怨聲載道,內部分裂跡象越來越明顯。特朗普想靠制裁轉移國內壓力,歐盟想向美國表忠心,可他們都忘了,制裁是把雙刃劍。
![]()
普京的淡定不是裝出來的。俄羅斯“向東看”戰略已經見效,中印等亞洲國家成了能源出口主力,本幣結算繞開了美元體系。美歐把能出的牌都打光了,從凍結資產到卡技術脖子,再到如今的能源圍剿,剩下的只有黔驢技窮。把中國卷進來更是昏招,歐盟還盼著中方在稀土領域松口,這么一鬧,只會讓自己更被動。
說到底,這場制裁大戲沒有贏家。美歐耗著內力,俄羅斯扛著壓力,中國躺著中槍,最后受苦的還是被通脹和戰爭陰影裹挾的普通人。特朗普的態度還會變嗎?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靠制裁解決不了俄烏沖突,把中國當替罪羊更是找錯了對象,這場鬧劇演到最后,恐怕只能是美歐自食其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