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共有兩座荊王府。一座在江西建昌府(今江西南城縣),這是荊藩建國時的舊藩邸,荊王家族在此生活了16年。成化年間,荊憲王朱瞻堈的次子都昌王朱祁鑑(音jiàn)曾奏請回建昌舊邸居住,被朝廷所否決。弘治年間,建昌荊王府被改建為明憲宗第六子益王朱祐檳的府邸。
另一座位于湖廣蘄州。蘄州在明代雖為散州,可因其坐落于長江北岸,地當巴蜀、湖廣東下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統十年(1445年),荊藩由建昌遷國于此。歷經10代人小二百年的努力,蘄州荊王府處處紅墻粉黛,畫棟雕梁,其內生活的人員高達千人,彰顯出一國之君府邸的氣勢渾宏。
荊王府家廟:蘄州昭化寺
![]()
古典神魔小說《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曾任荊藩紀善,府內珍藏典籍令他受益良多。一代“藥圣”李時珍,因治好了荊王府宗室而聲名大噪,由此走向全國舞臺。
荊王作為大明藩王,與國同休,命運與大明王朝緊密相連,隨著大明陷入風雨飄搖,荊王府及其最后一代主人荊王朱慈煙,也迎來了自己的終局。
蘄州王府末代主人
朱慈煙,生年不詳,為荊定王朱由樊的嫡次子,生母荊定王妃李氏。幾大百科平臺都稱他于萬歷四十年(1612年)被封為荊世子,并認為他是嫡長子,這屬于誤記。
據《明實錄》記載,朝廷的確在萬歷四十年冊封過一位荊世子,不過受封對象是荊定王真正的嫡長子朱慈(上狄下巾)。
“辛卯,遣太常寺少卿洪文衡、翰林院編修孫承宗等十八人,充正副使,各冊封荊府等府,慈狄□巾為荊世子、蘊鋏為江夏等王及王妃。”(《明神宗實錄》)
不過這位荊世子在位時間并不長。萬歷四十年六月朝廷傳制冊封,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六月,明神宗批準其“恤典”。注意這里的用詞是“恤典”,而不是“薨”,兩者意義全然不同。
古代喪禮劇照
![]()
所謂“恤典”,是指古代帝王為臣屬制定的喪葬禮儀制度,其核心在于規范官員逝世后的哀榮規格,包含輟朝示哀、追贈官爵、賜謚號等具體典例。該制度是禮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周禮》中已出現相關禮儀框架。
正常情況下,朝廷收到相關訃告,便會按照慣例給逝者制定相關恤典。可萬歷中后期,乃大明幾個不怎么正常的時期之一。
先是明神宗在與文官集團的斗爭中敗下陣來,心氣不順想要給對方添堵,加之本身不良于行,直接躲在深宮近三十年不理朝政。緊接著架空了皇權的文官集團內部又開始大亂斗,浙黨、楚黨、宣黨、齊黨、昆黨、東林黨等等,大量以地緣、師生關系結成的政治派系粉墨登場,相互之間連橫合縱,狗腦子打出豬腦子。
正事沒人管,搗亂我第一,大明亡于萬歷可謂是相當確切。紛亂之中,各種典禮也被拖延,比如朱慈煙的祖父荊康王朱常泴(音guàn)去世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十一月,可直到次年三月他的訃告才傳到朝廷,正常情況下無需一個月的事,整整花了四個月。隨即朝廷派人前往蘄州致祭、治喪、遴選墓址,但主持荊王喪禮人選直到當年十月才成行。荊康王的入葬時間因此被一拖再拖,至于其謚號,由于沒能找到相關資料,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賜予的。
所以朱慈(上狄下巾)的恤典雖然是在萬歷四十六年六月制定的,卻無法據此推斷其去世時間。
查閱相關史料,可以發現朱慈煙的百科內容源自于《明史》。
大哥去世后,身為嫡次子的朱慈煙被冊立為荊世子,至于具體時間不得而知。
天啟二年(1622年)三月二十四日,荊定王朱由樊薨逝。
天啟六年(1626年)六月,朝廷派武平伯陳世恩等持節前往蘄州,冊封朱慈煙為荊王。《實錄》對其身份的表述為“荊王由樊世子慈煙”。阿越懷疑編修《明史》的史官,在查閱《實錄》時看到這一條,再結合萬歷四十年的記載,推定朱慈(上狄下巾)就是朱慈煙。畢竟朱慈(上狄下巾)的去世的相關記載,僅有寥寥數字很容易被忽略過去,于是有了這樣離譜的記載。
“□王慈煙,由樊嫡一子,萬歷四十年封世子。天啟六年襲封。”(《明史·諸王表》)
可以充當祿米的糧食:糜子
![]()
親王襲爵后,其歲祿需進朝廷額定,方能領受,一般只是走個過場。可隨著朝廷財政破產,地方將主意打到了宗室歲祿之上。湖廣方面奏稱朱慈煙這一系屬于小宗入繼,理應按郡王的額度賜予歲祿。
這一奏請自有其道理在,萬歷十年(1582年)制定的《宗藩要例》規定,小宗繼嗣親王者領受原爵歲祿。朱慈煙的祖父荊康王經由兄終弟及的方式襲爵,屬于小宗繼嗣親王,理當授予郡王歲祿。
按荊王的標準,歲祿高達一萬石;而按郡王標準,歲祿僅有一千石,兩者相差十倍之多,朱慈煙又如何肯罷休,遂奏請朝廷重新額定歲祿。
天啟七年八月,明熹宗親自做出批示:給予荊王親王級別的歲祿。為給這一旨意找理由,皇帝陛下可謂是煞費苦心,直接將在位極短的荊敬王朱常(氵言)給抹了,表示康王乃恭王次子,老大又因罪被廢,所以屬于正常的父死子繼,也正因此康王、定王才得以正常領受親王之祿,現在突然改弦易轍這是要打朕的臉嗎?
“乙巳,荊王慈煙題乞恩準賜額祿。得旨:‘覽王奏,自恭王長子常冷罪廢,以次子康王襲封,原是父子相承,與繼嗣親王者異,祖、父兩世封爵并食親王祿無議。安得與王遂改郡王祿,以失朕篤厚親藩之誼!著戶部作速議覆,咨行湖廣布政使司轉行黃州府屬準食親王額祿,照舊支給,無得勒掯,責有所歸。’”(《明熹宗實錄》)
拼命討好義軍,卻難逃一劫
朱慈煙可謂是生不逢時。他即位次年,那位幫他爭取到親王歲祿的遠房族兄弟明熹宗朱由校,成為繼明武宗之后大明第二位溶于水的皇帝,遺命信王朱由檢入繼大統。
同樣是半路出家,明思宗的能力顯然無法與明代宗朱祁鈺、明世宗朱厚熜這兩位先輩相媲美,唯一能稱道的估計只有勤政這一點了。以他的能力,在承平年代勉強可以當一個守成之君,要求他在王朝末年力挽大廈于將頃,實在是強人所難。
崇禎皇帝劇照
![]()
天啟七年,陜西白水縣農民王二、種光道等發動起義,拉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崇禎元年(1628年),朝廷對驛路進行改革,精簡驛站,親手將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李自成送入對手陣營。
經過一系列剿撫拉鋸,及至崇禎十二年(1639年)假意受撫的八大王張獻忠在湖廣谷城再度起兵反明,與羅汝才、馬守應等合流,跳出楊嗣昌設定的包圍圈,突入四川。而此前只剩下十八騎隱入商洛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經湖北鄖、均地區殺入河南。從此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兩大農民起義軍有如魚入大海,雙方攻守易勢。
荊藩所在的湖廣,地處九省通衢之地,深受農民軍喜愛,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皆頻頻光顧。蘄州雖然地處鄂東,遠離荊襄這個交戰核心區,可也免不了被起義軍光顧。
身處明末這個泥潭,即便貴為藩王,也難以幸免。面對戰火,手中權力早已被削干奪盡,又被當豬養了小二百年的大明各路藩王表現各異。有人毀家紓國,譬如吉王朱由棟。有人起兵勤王,譬如唐王朱聿鍵。有人拼死抵抗,譬如周王朱恭枵(音xiāo)。有人臨陣脫逃,譬如潞王朱常淓。也有人甘當守財奴,譬如蜀王朱至澍(音shù)。
荊王墓出土金鑲寶石簪子
![]()
荊王殿下的表現更為“亮眼”,或者說更貪生怕死,其所作所為簡直令列祖列宗蒙羞。
以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在谷城重新起事為發端,沉寂了沒多久的農民起義再度轉入高潮。當時的起義軍主要分成三股勢力:第一股以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為首,主要活動于荊襄、巴蜀;第二股以闖王李自成為首,主要活動于豫陜地區;第三股勢力人員比較雜,由老回回馬守應、革里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治世王劉希堯、爭世王藺養成五部聯合而成,號稱“革左五營”(又稱回革五營)。
革左五營長期英霍山區為依托,在周邊輾轉游擊。所謂的“英霍山區”,指位于今豫皖鄂三省交界地區的大別山脈,這一帶地勢險要,且北控中原,南扼長江,東可入南直隸,威脅鳳陽、南京二都,西可攻湖廣,與另外兩股勢力聯合。
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再次出任督師的兵部尚書楊嗣昌,祭出的“十面張網”計策初步收到成效,張獻忠部在川內連續吃癟,正需集中兵力追擊張獻忠等部,一時間抽不出足夠的兵力離開對付革左五營。
革左五營內部本身就存在矛盾,眼見局勢有所逆轉,擔任監軍的楊卓然賀一龍、賀錦等人產生了受撫想法。擔任明軍監軍的楊卓然,在得知這一情況后,親自跑到潛山、太湖山區,面見五營領袖,以口舌之功誘使他們接受朝廷的招降。雙方一度達成了以黃州府所屬山區為革左五營安插地,號曰“新民”,并以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廣濟(今湖北武穴市)、蘄州加派的新餉給之。只是因朝廷內部紛爭,致使楊卓然因此去職,最終招安革左五營之事未成。
蘄州離英霍山區近在咫尺,蘄州轄地北部山區便是其余脈所在,革左五營在此活動,對蘄州構成重大威脅,令朱慈煙寢食難安。眼見對方即將接受招安,荊王殿下便迫不及待的派人與之交好。
大別山風光
![]()
肩負“藩屏帝室”的堂堂藩王,竟然與流寇眉來眼去,若朱元璋泉下有知,估計棺材板都壓不住。而史書對他這一行為的記載,也極具諷刺意味。
“崇禎時,流賊革里眼、左金王詭降于楚帥。慈煙欲與為好,召宴,盛陳女樂。十六年正月,張獻忠陷蘄州,慈煙先一月薨。賊圍王宮,盡掠其所見妓樂去。”(《明史·諸王傳》)
阿越說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荊王朱慈煙薨逝,在位17年,年齡不詳,謚號亦不詳。當年十月第二次東下南直隸的張獻忠在潛山被黃得功、劉良佐擊敗,不得不掉頭西進,于次年正月攻陷蘄州。位于城內的荊王府被洗劫一空,并付之一炬。傳承十世十王近二百年的蘄州荊王府,就此化為殘垣斷壁,隨著歲月流逝而蹤跡難覓。
王府舊址處原有一巨大的門檻,兩端為漢白玉雕刻而成呈龍首形,中間以漢白玉包銅澆筑而成,看上去金光閃閃,當地百姓稱其為“金門檻”。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每逢大年初一,老人們還經常帶著孩子去跨“金門檻”,祈愿一年富貴吉祥。金門檻殘件現存于蘄州遺址公園展柜之中,同時仿制了一個“金門檻”滑梯供兒童玩耍。
按制“諸侯五月而葬”,加之朱慈煙去世時正值兵荒馬亂之際,是以很可能他還沒有下葬,蘄州便被義軍攻破,后續情況不得而知,很可能是個歷史之謎。當然荊王的傳承并沒有就此斷絕。
張獻忠攻克蘄州后,很可能把朱慈煙一大家子都一鍋端了,是以其后由其庶兄朱慈煃(音kuǐ)承襲,受封時間不詳,推測當為南明弘光朝所封。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政權覆滅,朱慈煃估計在此時被俘,解送北京。
荊藩世襲傳承圖
![]()
剛開始清廷對對明宗室還算以禮相待,可隨著魯監國政權遷播于海上,隆武政權顯現頹勢,清廷也換了嘴臉。
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年)四月,攝政王多爾袞突然收到奏報,稱在京居住的故明衡王、荊王欲起兵反清。多爾袞就此舉起屠刀。五月,荊王朱慈煃與弘光帝朱由崧、潞王朱常淓、德王朱由櫟、衡王朱由棷和“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斬首于菜市口。
“壬戌,京師紛傳故明諸王私匿印信謀為不軌。及行查果獲魯王(當為潞王)、荊王、衡王世子、金玉銀印。魯王等十一人伏誅。”(《清世祖實錄》)
朱慈煃之后還有朱和至,傳說他是朱慈煃之子,在南明時期被封為荊王,至于其受封時間及經歷,都不見詳述,只留下這么一個名字。至此大明荊藩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