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氣功所招聘博士引熱議:傳統學科如何與現代城市共生
年撥1600萬的氣功研究所 到底在研究什么
從社區健康到國際會議:一個氣功所的現代化轉型
爭議中的氣功研究所:文化多樣性的城市樣本
財政撥款與事業收入并行:透視氣功研究所的生存之道
![]()
2025年秋季招聘中,上海市氣功研究所的招聘信息引發討論。這家隸屬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事業單位,提供科研崗位與醫師崗位,要求應聘者具備博士學歷或相關執業資質。部分輿論關注點集中于其學科背景與財政撥款情況,但若深入觀察其學術軌跡與社會功能,或可提供理解城市文化多樣性的新視角。
![]()
上海市氣功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是國內較早系統開展氣功學研究的專業機構。其發展歷程與中國傳統醫學的現代化探索密切相關。該機構擁有氣功學碩士授予資格,下設醫學氣功實驗室、文獻研究室及臨床基地,長期開展氣功療法在慢性病康復、應激干預等領域的臨床研究。2019年,其研究團隊發表于《中西醫結合雜志》的論文曾探討氣功訓練對自主神經功能的調節作用,此類研究為傳統養生方法的科學化提供了數據支撐。
![]()
在實踐層面,該所與上海多個社區健康中心合作開展“太極健康計劃”,為居民提供健身指導服務。2023年,其團隊參與上海市“中醫養生功法標準化”課題,對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功法的教學規范進行科學驗證。這些工作顯示,氣功研究正嘗試通過現代科研方法轉化傳統智慧。
![]()
關于財政撥款的討論,需要放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背景下理解。根據公開的部門預算信息,該所2020年度財政撥款約1600萬元,主要用于人員經費與科研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其同期通過健康服務、培訓等項目獲得事業收入約550萬元,體現了一定的自我發展能力。對于上海這類超大城市而言,保留少量傳統學科研究機構,可視為對文化多樣性的投資。類似做法在國際都市中亦有先例,如東京保留傳統工藝研究所,巴黎資助民間藝術保護中心等。
現代城市的文化生態貴在多元共生。上海同時擁有金融中心與昆曲傳習所,張江科學城與氣功研究所,正是其城市包容性的體現。這種包容不僅保護文化基因,也為創新提供更多可能性。正如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穩定的意義,文化領域的“冗余”可能孕育出人意料的價值。
對傳統學科的質疑往往源于信息不對稱。氣功研究所在社會認知中常被與上世紀個別非科學現象混淆,但其實際工作已轉向運動生理學、心理學等跨學科領域。2024年,該所與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團隊合作,啟動氣功冥想對腦波節律影響的研究,這類探索有助于消除公眾誤解。
![]()
大城市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本質上源于其資源集聚能力與制度自信。上海年度公共預算支出超千億規模,對小型文化機構的投入占比極小,但卻為城市保留了一份文化樣本。這種“微投入”背后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長期主義視角,而非短期功利考量。
從更廣的視角看,傳統與現代從來不是對立關系。日本將茶道融入企業禮儀培訓,德國將自然療法納入醫療保險體系,都是傳統智慧現代轉化的案例。氣功研究所的存在,為類似探索提供了實驗空間。其價值或許不在規模大小,而在于為文化傳承保留一種可能性。
城市的活力在于它能容納多少種生活方式。在高效運行的社會機器中,保留一些“非標部件”,或許正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智慧。上海氣功研究所這個小而特別的存在,提醒人們在追求發展效率的同時,也要為那些看似“非主流”的文化形態留一扇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