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有一句農諺,想必大家也都比較熟悉,那就是“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這句農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明日就是重陽節了,那么下雨好還是晴天好呢?農諺又是咋說的?
農耕年代,沒有天氣預報,這些農諺俗語,可以起著指導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被人們慢慢的留了下來,即使是在現在,農村老一輩人,仍然會把這些當做是天氣的一個規律,相信,大部分時間,天氣都會遵循著這個規律進行。
![]()
說句實在話,也許在我們現在看來,這些農諺俗語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在那個時候,這絕對是一種進步。重陽節,陽氣到達頂峰,然后會開始由盛轉衰,而對應的天氣,則是開始有涼開始轉寒,也就說,寒冷的天氣,從這個時候開始,就真正登場了,因此,要格外注意天氣的一個變化。
![]()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
重陽,顧名思義就是指的重陽節,十三指的是農歷的九月十三。
無雨看十三,如果說重陽節這天沒有下雨的話,那么就看接下來的農歷九月十三那天的一個天氣。
![]()
如果九月十三這天,還沒有下雨的話,那么就預示著整個的冬天,包括當年的冬季和來年的早春,都會是干旱少雨的一個天氣。
單從字面意思來看,還是比較好理解的,可是為啥這兩個時間點,如此的重要?其實這種說法,并非是空穴來風,它也確實存在一定的依據。
農歷的九月,是霜降天氣之后,它屬于夏秋的一個過渡,這個時候冬季風開始增強,而重陽節還有九月十三,就是兩個比較關鍵的日期,當這兩個關鍵時間點都沒有下雨,就代表著冷空氣勢力會比較的弱,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南下的冷空氣不活躍,那么就很難形成有效的降雨。
![]()
試想一下,如果在秋冬轉換的一個關鍵時間點,天氣都如此的干燥,那么這種干冷的情況,就會一直持續,甚至可能延長到整個的冬季,導致“一冬干”的情況出現。
單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句農諺還是存在一定指導意義的,不過也要注意,中國的地域遼闊,南北的氣候差異還是比較大的,而這句農諺,也適應的地方,一般是華北地區或者是黃河流域,對于沿海和西部地區,顯然是完全不適用的。
![]()
而且我們要知道,現在的氣候早已出現了變化,尤其是全球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再加之天氣氣候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極其復雜的一個過程,它受到海溫、季風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所以單憑一兩天的情況來預測整個冬季的旱澇,準確率還是有限的。
明日重陽節,下雨好還是晴天好?農諺咋預兆?
“重陽有雨,樣樣收,重陽無雨,一半收”,按照農諺的一個說法,重陽節下雨的話,那么后續作物可以迎來大豐收,反之如果不下雨的話,可能收成欠佳。這個也能理解,這個時候急需要雨水的時候,它能讓作物扎穩根,從而更加輕松的越冬,如果這個時候溫度太高,到時候天氣一冷,就容易凍死作物。
![]()
從目前現實的情況來看,還是下雨比較好的,正所謂該冷不冷,該熱不熱,不成年景,這個時候天氣寒冷,屬于自然的一個規律,如果出現天晴的情況反而不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