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場,又炸出一顆大雷。
被譽為癌癥早篩第一股的諾輝健康,被港交所強制退市。
原因是一連串讓人啼笑皆非的事件:財報遲遲發不出、審計機構拒簽字、做空機構公開指控其虛增收入,甚至被曝出向環衛工人低價收購糞便、拆分樣本多次檢測的荒唐操作。
三年前,這家公司風頭無兩,估值一度沖上400億港元,如今市值跌到只剩60多億,整整蒸發了336億。
![]()
更諷刺的是,這家公司曾被稱為北大同學創業的驕傲。
三位創始人都是同班同學出身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當年以讓更多人遠離癌癥為理想,拿下軟銀中國、啟明創投、君聯資本、禮來亞洲基金等頂級投資機構的7輪融資。
那時候,資本圈幾乎一致認為他們是下一個傳奇。
然而,故事的后半段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01
2015年,朱葉青、陳一友、呂寧三位北大校友決定創業,他們當時都已在生物醫藥領域工作多年。
三人是同班同學,專業互補、關系親密。一個懂金融、一個做科研、一個做技術,在創業圈看來,這是極理想的配置。
他們的目標很宏大:讓癌癥早篩像感冒檢測一樣普及,減少癌癥帶來的社會負擔。
為了這個理想,他們創立了諾輝健康,主攻結直腸癌早期篩查。
公司剛成立時,市場正好迎來醫療創新浪潮。
基因測序、精準醫療、癌癥篩查都是熱門話題。
![]()
北大背景、科學團隊、公益愿景,這些元素加在一起,很快吸引了資本追捧。
軟銀中國、啟明創投、君聯資本等機構幾乎是搶著進場,幾年間諾輝健康完成了七輪融資,拿到了幾乎所有頂流基金的支持。
在那個階段,諾輝健康的故事幾乎完美,團隊出身高、賽道熱門、資本強大,還在不斷講出一個更宏偉的愿景:要成為中國最大的癌癥早篩公司。
2017年起,諾輝健康推出了主打產品常衛清。
它是一款基于糞便DNA檢測的結直腸癌篩查產品。
消費者在家采樣后寄到實驗室,幾天后就能得到早篩結果,公司宣稱檢測靈敏度高、用戶體驗好,是癌癥早篩商業化的突破。
![]()
在政策和資本的雙重加持下,諾輝健康的商業故事被越講越大。
2018年至2020年,公司融資頻繁,估值一路飆升。
2021年登陸港交所,成為癌癥早篩第一股,首日股價暴漲185%,市值沖上400億港元。
那一年,健康檢測成為最火熱的話題。
投資人和普通股民都認為諾輝健康代表著未來方向,甚至有投資者留言:“誰不想早點篩出癌癥?它的市場無窮大。”
然而,這場狂歡持續的時間并不長。
02
上市之后,諾輝健康的業績并沒有兌現預期。
翻看它的財報數據,2018年營收只有1800萬元,2019年增長到5800萬元,2020年上半年卻又跌回1000多萬。
三年累計虧損近9億元。
按理說,創新型醫療公司在早期虧損可以理解,但它的問題在于:虧得太多、賺得太慢。
更糟糕的是,它的核心產品常衛清銷量下降嚴重。
在全球健康檢測需求暴漲的那幾年,同行普遍銷量翻倍,但諾輝健康的出貨量卻下降了五成。
研發投入也沒帶來更高的市場份額。
![]()
除了“常衛清”,它沒有形成第二個能支撐業務的拳頭產品。市場競爭卻越來越激烈,華大基因、燃石醫學等公司紛紛入場。
當整個行業都在加速跑時,它還在講故事。
公司開始陷入一種尷尬狀態技術沒問題、理想沒錯,但市場就是不買賬。
為了維持增長,公司不得不不斷擴大銷售隊伍、壓貨給渠道,風險也隨之埋下。
2023年8月,一份來自做空機構CapitalWatch的報告徹底擊碎了諾輝健康的“學霸光環”。
報告直指,公司存在嚴重的財務造假行為:通過壓貨虛增收入,甚至多次重復檢測同一份樣本。
![]()
更荒唐的是,為了拿到樣本,公司被指低價從環衛工人手里購買糞便,再拆分樣本到多個檢測賬戶,以此夸大檢測量。
雖然公司隨后發表聲明,稱指控毫無根據、具有誤導性,但未提供任何反駁證據。
審計機構德勤也在隨后的年報中拒絕出具無保留意見,理由是“無法核實銷售數據的真實性”。
自此,市場信任徹底崩塌,股價從高位連續暴跌,公司最終被迫停牌。
03
停牌后,公司多次承諾盡快完成獨立調查并恢復交易,但一年過去仍毫無進展。
投資機構開始坐不住。持股的VC、PE們發現自己出不了手,股票不能交易、估值歸零。
到了2025年10月,港交所正式下達退市決定。
理由很簡單:公司未能在規定期限內披露財報、完成調查,也未能提供任何可驗證的信息。
市值從400億跌到63億,336億灰飛煙滅。
創始人朱葉青也被股東大會罷免,離開董事會時,他一度在會場落淚。
曾經在聚光燈下侃侃而談的北大創業代表,如今連一句解釋都顯得多余。
![]()
回頭看,諾輝健康的崩塌并不是偶然,而是三重失控疊加的結果。
團隊過于強調技術突破,卻忽視了早篩行業的現實壁壘,樣本獲取、醫生推薦、醫保覆蓋、市場教育。
“常衛清”技術不錯,但離真正普及還有很長距離。
連續七輪融資讓公司估值不斷抬升,資本希望它快速商業化、講出更大的故事。
當現實趕不上預期,財務數據自然難看,于是開始“調整報表”“優化結構”,一步步滑向灰色地帶。
三位創始人都是科研背景出身,懂技術不等于懂公司管理。
上市后,內部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缺乏透明的治理機制。
審計機構、董事會、投資方的監督機制形同虛設,問題直到爆雷后才被揭開。
這些看似偶然的失誤,其實都源于同一個根本:理想主義撞上資本邏輯,而公司既沒能守住理想,也沒學會資本的規則。
04
諾輝健康的故事,也是一堂寫在港股上的警示課。
港股18A機制本意是支持創新藥與生物科技企業提前上市,鼓勵研發投入,但過去幾年,這一機制也讓不少講故事的公司混了進來。
上市不代表成熟,估值不代表價值。
當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還沒跑通,就急于套上資本的盔甲,它的成長就可能變形。
被套牢的VC、PE也不在少數。
軟銀中國、啟明創投、君聯資本,這些機構過去投資成績亮眼,如今卻在諾輝健康上遭遇沉重損失。
這提醒所有投資人:即使是“北大同學”“科技醫療”“第一股”,也不能只看標簽。
從創業理想到退市公告,諾輝健康用了十年時間。
![]()
它見證了一個時代,當科技創業與資本敘事結合,光環可以迅速建立,也能迅速坍塌。
跌光336億,不只是股價的下跌,更是信任的墜落。
它讓人再次看到一個樸素的事實:在資本市場,真正能支撐企業走遠的,從來不是學歷、背景和標簽,而是持續的業績、真實的數據、清晰的治理。
三位北大同學,原本想靠科學改變命運,但命運,最后改變了他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