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大連一支名為“雷霆保鏢團隊”的服務悄然走紅。這支由退伍軍人組成的隊伍,推出了一項名為“外包兒女”的新型服務:他們化身“臨時子女”,為老人提供陪伴聊天、家庭矛盾調解、甚至站腳助威等服務,單次收費500至2500元不等。令人驚訝的是,這項服務在短短3個月內,團隊規模已擴張至千人,市場需求之旺盛可見一斑。
這一現象級服務的興起,直指中國社會日益嚴峻的養老困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2.6億。在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空巢、獨居老人數量激增,親情缺位、情感孤獨、安全無保障成為普遍痛點。而現有養老服務體系尚不完善,“就近養老”政策落地緩慢,社區支持不足,使得許多老人陷入“無人問津”的境地。“外包兒女”的出現,正是市場對這一巨大情感與安全需求的即時響應,填補了傳統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之間的空白地帶。
然而,這股“溫情經濟”的熱潮背后,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與爭議。
首先,資質與監管缺位。 這些“外包兒女”大多為退伍軍人,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紀律性,但是否接受過專業的老年心理、溝通技巧或應急處理培訓?服務人員無資質上崗,服務質量難以保障。一旦在服務過程中發生意外或糾紛,責任如何界定?目前尚無明確的行業規范和法律依據。
其次,情感被商品化引發倫理擔憂。 親情本應是無償的、基于血緣的情感聯結,如今卻以明碼標價的形式出售。這種“情感外包”是否會讓真正的家庭責任進一步被稀釋?老人可能在獲得短暫陪伴的同時,陷入更深的孤獨感——因為這種“愛”是有條件的、可終止的交易。
更危險的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高額收費、模糊的責任邊界,極易被詐騙團伙鉆空子,打著“親情服務”的幌子實施詐騙,對防范能力較弱的老年人構成新的威脅。
不可否認,“外包兒女”作為一種市場化的互助探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用創新的方式回應了社會需求,也為退伍軍人提供了新的就業方向。但必須清醒認識到,這終究只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補丁”,而非“根治方案”。
要讓“老有所依”真正落地,不能僅依賴“外包”服務。根本之道在于:
- 政策落實“就近養老”: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讓老人不離家也能享受專業照護。
- 倡導精神贍養入法:鼓勵并督促子女履行精神贍養義務,讓“常回家看看”從道德呼吁變為可執行的現實。
- 推廣低成本情感支持模式:如發展“時間銀行”、鄰里互助、志愿者結對等公益項目,構建可持續的社區支持網絡。
天眼查數據印證了養老產業的蓬勃趨勢:截至目前,我國現存養老相關企業已超37.2萬家,2025年新增超3.1萬家,注冊量近五年持續攀升,2024年達到頂峰。這既顯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也提醒我們:在資本涌入的同時,更需加強監管與引導,避免“養老”淪為純粹的生意。
“外包兒女”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時代的溫情與無奈。我們期待一個社會,老人的陪伴與尊嚴,不必靠花錢購買,而是源于家庭的溫暖、社區的關懷和制度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