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滿 25 減 21”“1 元喝奶茶”——2025 暑假的外賣界面,被密集的低價彈窗徹底點燃。
這個暑假,誰沒薅過一杯奶茶?
![]()
數據顯示,市場日均訂單量從年初的 1 億單飆升至 7 月中旬的 2.5 億單,外賣平臺單周因下單量突破峰值一度“崩了”。
從寫字樓到校園,消費者指尖輕點就能薅到的低價奶茶,成了無數人的“夏日續命水”。
但這場熱鬧非凡的低價狂歡,卻在 8 月突然按下暫停鍵:市場監管總局的約談與10月15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紅線雙重發力,美團、京東外賣等平臺紛紛叫停惡性補貼。
![]()
當 1 元奶茶的優惠券陸續失效,留下的不僅是暴漲的訂單數據,更是行業對 “低價狂歡” 的深刻拷問。
![]()
爆單!
單店日接千單卻笑不出來
暑假外賣戰場的 “戰績” 堪稱瘋狂:某連鎖奶茶品牌單店日接訂單超 1200 單,騎手取餐排隊的長度從吧臺排到街角。
![]()
平臺端更是野心盡顯,京東外賣砸出百億補貼,美團、餓了么緊隨其后,“貼錢換訂單” 的玩法讓奶茶價格實付金額連一杯礦泉水的錢都不到,直接“一夜回到解放前”。
![]()
但熱鬧背后,質疑聲早已浮現。
有商家算過一筆賬:一杯標價 19元的奶茶,參與活動后,消費者實付5元;扣除平臺的抽傭、2 元配送費和 3 元原料成本,賣一杯收入只有1.69元。
![]()
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奶茶行業,其他餐飲行業也存在這種“倒貼”情況。
![]()
可若是不參與補貼活動,訂單量暴跌,熟客被3元一杯的低價吸引走,迎來的還是“關門大吉”的結局,只能咬牙跟進。
訂單越多,虧得越多,可不參與補貼,沒有流量就沒有生意。這種“爆單卻虧損,不敢睜眼看數據” 的悖論,成了中小商家的集體困境。
![]()
表面看,消費者喝到了3 元一杯的奶茶,平臺拿到了亮眼的訂單數據,商家有了“火爆”的場面,但實際上,這場狂歡的代價最終由整個行業承擔。
爆單帶來的不是共贏,而是“平臺燒錢、商家賠本”的詭異局面。
![]()
當訂單量的泡沫被戳破,一個尖銳問題擺在眼前:靠低價堆出來的爆單,究竟是行業繁榮還是集體內耗?
![]()
三方買單
誰為 1 元奶茶付出了 10 倍成本?
低價狂歡的第一筆賬,記在了商家頭上,而且這筆帳比想象中更沉重。
調研顯示,當低價訂單占比過高時,受原料等客觀條件影響,超過半數的小微商戶會面臨虧損風險。
![]()
為了止損,以麻辣燙為例,有的麻辣燙商家會用不新鮮的食材,比如泡發后發黏的木耳、葉子發蔫的青菜,還有凍了又化的丸子,悄悄降低成本。
![]()
更無奈的是,大型連鎖品牌能靠總部補貼扛過低價戰,中小商戶卻只能在“不補貼沒流量,補貼虧成本”的夾縫里掙扎,不少開了多年的夫妻店最終撐不下去,選擇閉店轉讓。
![]()
資本的 “輸血” 也有極限。以京東為例,根據財報來看,京東集團2025 年二季度凈利潤顯著下滑。
原因顯而易見,直指暑假“殺”出的京東外賣。
![]()
平臺以為靠補貼能鎖住用戶,卻發現在低價訂單里,大部分用戶其實都是專門薅優惠的 “羊毛黨”,哪個補貼多就用哪個,平臺花了大價錢吸引用戶,最后卻留不住人,相當于“竹籃打水一場空”。
![]()
這場“燒錢游戲”的邏輯簡單粗暴:用補貼換訂單,用訂單換市場份額。可用戶黏性完全依賴補貼,一旦優惠縮水,訂單量便隨之下滑。
靠虧損撐起的市場地位,如同空中樓閣,終難長久。
而訂單暴漲的背后,是騎手們停不下來的車輪。補貼最激烈時,騎手日均配送量從 40 單飆升至 100 單,配送時間卻沒增加,超時罰款風險陡增,不少人連吃飯、睡覺都在電動車上解決。
![]()
更殘酷的是,補貼退潮后訂單量驟降,收入也跟著 “腰斬”,所謂的 “高收入” 不過是用健康換的短期收益。
![]()
這場低價狂歡,看似是消費者得了實惠,實則是商家、平臺、騎手三方買單,付出的代價遠比一杯低價奶茶的錢要多得多。
![]()
剎車!
新法出手,救了整個行業
這場無序競爭的終結,始于法律的剛性約束,給狂奔的“低價戰車”踩下了急剎車。
![]()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禁止“低于成本價銷售,擾亂市場秩序”的經營行為涉嫌違法。
![]()
對比以往,當前處罰標準明顯提高,不再是小額罰款就能了事,對違規行為的震懾力更強。
![]()
一開始大眾對此法頗有微詞,習慣了3元喝奶茶,5元點外賣,覺得“我喝一杯奶茶怎么就被人針對了呢?”,在社交平臺吐槽“真的喝不起了。”
![]()
但隨著新法落地,大家慢慢發現,新法的價值遠不止叫停一場價格戰,更是給混亂的行業“大掃除”。
![]()
對商家而言,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松綁。終于不用被平臺逼著參與滿減,能自主定價、靠品質賺錢。
![]()
對用戶來說,“低價低質” 的陷阱被堵住,找回了消費安全感。不少消費者反饋“外賣分量變足了,口感也變好了”。
![]()
更重要的是,行業終于從 “比誰燒錢狠” 的內卷,回到了 “比誰服務好” 的正軌。不少商家開始專注于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體驗。而不是糾結于帳本上的“今日補貼”。
現在再回頭看,新法的實施不是 “剝奪了消費者的優惠”,而是讓行業回歸健康生態。
商家有合理利潤,能用心做產品;用戶花合理價格,能買到優質服務;平臺靠服務盈利,不用再靠燒錢續命。
![]()
這場法律主導的“行業整頓”,雖然一開始有陣痛,但最終給商家、用戶、平臺都帶來了長遠的好處,也讓外賣行業終于擺脫了 “低價狂歡” 的泥潭,朝著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
告別 1 元奶茶后
外賣行業靠什么活?
補貼退潮后,平臺早已跳出 “燒錢換訂單” 的慣性思維,紛紛瞄準新賽道發力,試圖用 “服務賦能” 取代 “價格戰”。
美團啟動中小商戶發展扶持計劃,單店助力金最高達 5 萬元,覆蓋超 10 萬家門店。
![]()
京東外賣聚焦“品質外賣”,培育“品質商家”,助力商家增利。
![]()
曾經的“價格牌” 被換成了 “服務牌”,配送時效、菜品品質、售后保障成為新的競爭焦點。
新法推動下,行業正從 “野蠻生長” 轉向 “精耕細作”,商家們不再扎堆搞低價,而是紛紛挖掘自身特色,走出差異化路線。
有的奶茶店推出“季節限定鮮果茶”,用當季橙子、葡萄做賣點,就算不打折也能留住回頭客。
![]()
有的主打“健康概念”,用鮮奶、低卡糖做差異化,客單價提到 25 元仍有人買單。
![]()
從平臺支持的首批商家情況來看,有不少商家的訂單和收入都有了明顯提升,這說明消費者真正在意的不是單純的低價,而是實實在在的性價比。
![]()
這個暑假的 1 元奶茶,像一場短暫的狂歡。
新增訂單里,大部分實際付款金額都很低,這說明消費者對低價確實有很強的需求,但商家“做一筆生意虧一筆”的模式,肯定沒辦法長期維持。
![]()
當補貼的潮水退去,我們才看清,外賣行業的健康發展,從來不是 “平臺燒錢、商家賠本、用戶薅羊毛” 的零和博弈,而是需要三方共贏的生態。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出手,給出了第一個明確答案:競爭不能突破成本紅線,更不能犧牲品質與權益。
![]()
但真正的平衡,仍需行業持續探索:平臺要少些“燒錢博弈”,多些 “賦能支持”;商家要跳出 “低價內卷”,靠品質建立口碑;消費者也要理性看待價格,接受 “一分錢一分貨” 的市場規律。
當 1 元奶茶的狂歡散去,我們期待的不是價格回漲,而是一個“平臺盈利、商家賺錢、用戶滿意”的健康生態 ——這,才是外賣行業真正的 “長久答案”。
![]()
畢竟,能長期喝到新鮮、好喝的奶茶,比偶爾薅到 1 元的羊毛,更值得期待。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