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費3個億,去打撈一個沉船,到底值不值?
2007年,我國花了1.5億打撈了一艘沉船,還花費1.5億給它量身訂做了一個“水晶宮”。
當(dāng)時很多人稱,這簡直太瘋狂了,一艘破船根本就不值得這么多錢,有那錢還不如去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然而之后,當(dāng)船艙開啟的瞬間,所有在場的人都震驚得說不出話來了。
那么這艘沉船從何而來?艙內(nèi)究竟隱藏著什么?
![]()
2007年,廣東陽江海域,亞洲第一吊“華天龍”號起重船正進行著一項世界前所未有的工程——將一艘800多年前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出水。
“南海一號”被打撈上岸后,考古人員開始了細致的清理工作。
而當(dāng)真正進入“南海一號”內(nèi)部,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
![]()
這艘船全長30.4米、寬9.8米,放在當(dāng)年就是妥妥的“海上巨輪”。
更讓人驚喜的是,船體保存得相當(dāng)完好,不僅沒有側(cè)翻,木質(zhì)還堅硬得很,用工具敲一敲,能聽到“鐺鐺”的清脆響聲,完全不像沉睡了800多年的老物件。
要是說船體讓人驚喜,那船上的文物簡直就是“震撼級”的。
![]()
之前專家估算船艙里能有6萬到8萬件文物,結(jié)果最后挖出來的金、銀、銅、瓷、玉等各類文物,足足有18萬件!
數(shù)量直接翻了倍還多,說它是“水下文物寶庫”一點都不夸張。
這些文物里,瓷器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來頭都不小——不少是浙江龍泉窯、福建德化窯、江西景德鎮(zhèn)窯這些南宋著名窯系的作品。
要知道,這些瓷器在海底待了800多年,卻依然潔白如玉,比陸地上出土的同時期瓷器品質(zhì)還好得多。
除了瓷器,船上還有不少寶貝:金銀器閃閃發(fā)亮,銅錫器造型精致,金葉、銀鋌保存完整,就連漆木器都沒怎么損壞。
![]()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文物上還印著店鋪名稱、地名等戳記,就像給這些文物“打了標(biāo)簽”,為研究當(dāng)時的商業(yè)情況提供了直接線索。
![]()
如此多的文物,也讓所有人都興奮的不得了,畢竟這樣,也說明了所有人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打撈“南海一號”的過程有多艱難,整整花費了15年。
![]()
其實發(fā)現(xiàn)“南海一號”這件事情還要從1987年說起。
當(dāng)時英國海洋探測公司翻到荷蘭文獻,得知18世紀東印度公司的“萊茵堡號”沉船,沉在我國廣東陽江上下川島附近海域,船上還裝著6箱白銀和300多噸錫錠。
他們立馬找中國廣州救撈局合作,想把這艘沉船撈上來。雙方團隊在海上找了好一陣子,總算發(fā)現(xiàn)了一處沉船遺跡。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當(dāng)抓斗深入海底再升上來時,里面根本沒有大家期待的歐洲白銀,反倒有一條1.72米長的金腰帶,還有一大堆中國古瓷器。
![]()
我國的考古人員一看就明白,這根本不是要找的外國沉船,而是咱們中國古代的沉船。
中方當(dāng)即停止了合作打撈,還讓英國團隊離開了。
后來經(jīng)過專家研究,判斷這艘沉船應(yīng)該是宋代的,于是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南海一號”。
這可把專家們高興壞了,畢竟終于能親自打撈咱們自己國家的沉船了。
要知道在這之前,甚至面對自家海域里的寶藏,咱們根本沒能力守護。
![]()
就在“南海一號”被發(fā)現(xiàn)的前一年,有個英國打撈者從中國南海撈走了15萬件青花瓷器,后來在荷蘭拍賣,賣了2000多萬美元。
更讓人揪心的是,曾經(jīng)有一艘唐代沉船在東南亞海域被發(fā)現(xiàn),打撈者開價6億元想賣給中國,可當(dāng)時國內(nèi)博物館資金有限,根本買不起,最后這艘沉船被新加坡博物館以5億元買走了。
![]()
而這次專家們的高興勁兒沒持續(xù)多久,更大的難題就來了:當(dāng)時中國水下考古的情況特別尷尬,咱們連一支專業(yè)的水下考古隊伍都沒有,好多考古學(xué)家甚至連潛水設(shè)備都沒見過。
為了不讓類似的悲劇再發(fā)生,國家當(dāng)時就下定決心,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機構(gòu),開始培養(yǎng)屬于咱們自己的水下考古隊伍。
但培養(yǎng)隊伍、發(fā)展水下考古技術(shù)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所以“南海一號”只能暫時留在海底,等著條件成熟的那一天。
這一等,就等了15年。
![]()
在這期間,考古隊為了保護它,只能把沉船的位置嚴格保密。
負責(zé)警戒保衛(wèi)的支隊,為了不讓漁民在此拖網(wǎng)、拋錨這些行為對沉船造成破壞,還特意編了個“善意謊言”:“海底有二戰(zhàn)時期某國軍隊扔下的炸彈,在這兒捕魚太危險!”
![]()
到了2002年,中國水下考古隊終于開始對“南海一號”進行試掘。
可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僅僅4平方米的打撈范圍內(nèi),居然撈起了大約4000件文物,而且絕大多數(shù)都完好無損。
這一下,考古人員立馬意識到這艘沉船的價值可不一般:它很可能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簡直就是個“水下寶藏庫”。
![]()
可面對這么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的水下考古方法根本不夠用。
這時候,專家們大膽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方案——整體打撈,打算給“南海一號”來個“整體搬家”。
為了實現(xiàn)這個方案,2007年中國專門打造出了具備4000噸起重能力的“華天龍”號工程船,就為打撈做好了準備。
這個打撈方案也特別牛,堪稱世界首創(chuàng):先制作一個巨型沉箱,把“南海一號”和它周圍的淤泥一起整體封裝起來,接著在箱底插入鋼梁,最后再用“華天龍”號把整個沉箱吊起來。
![]()
不過,想法再好,實際操作起來可沒那么容易,現(xiàn)實和想象差得還不少。
在整個打撈過程中,隊員們遇到了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難題。甚至在最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第一根海底鋼梁都直接扭曲變形了。
但隊員們也沒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硬是憑著過硬的技術(shù)和毅力,把這些難以想象的挑戰(zhàn)一個個都戰(zhàn)勝了。
終于,在2007年12月22號,隨著“華天龍”號的起吊,“南海一號”成功浮出了水面,大家懸著的心也終于放了下來。
但打撈成本也創(chuàng)下了天價紀錄:光臨時碼頭修建就耗資1400多萬元,兩艘打撈船一天的租金就高達80多萬元,總的打撈預(yù)算接近1.5億元。
![]()
而且,為了安置這艘千年古船,在廣東陽江海陵島的十里銀灘上,還專門建了一座造型獨特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博物館中間最大的橢圓體,就是專門為“南海一號”量身定做的“水晶宮”,那是一個深12米的巨型玻璃缸,裝著“南海一號”沉船的沉箱就安安靜靜地放在缸內(nèi)的海水里。
這里的水質(zhì)、水溫和環(huán)境,都和沉船當(dāng)初沉在海底的位置完全一樣,就像給“南海一號”還原了原來的“家”。
這個“水晶宮”博物館的造價同樣是1.5億元,算下來,整個項目總費用高達3億元人民幣。
![]()
不過,“南海一號”的打撈保護費用高達3億元,這也讓不少人疑惑:花這么多錢在一艘南宋沉船上,到底值不值?
廣州市中國古瓷研究會會長趙自強的話給出了答案:“‘南海一號’的考古價值是第一位的,沒法簡單用金錢衡量。”
確實,它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光是這“三個最”,就足以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shù)的“活標(biāo)本”。
![]()
而且,船上的文物還藏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諸多秘密——比如發(fā)現(xiàn)的鎏金腰帶、鑲寶石金戒指,還有像阿拉伯人用的喇叭口瓷盤,甚至兩具眼鏡蛇遺骨,都暗示船上可能搭載過阿拉伯、印度商人。
這一下,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仿佛一下子就出現(xiàn)在了大家眼前。
![]()
如今,在“水晶宮”里,游客通過水下觀光走廊就能親眼看到這艘古船。
透過玻璃,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艘船,更是一段被定格的歷史,一個關(guān)于海洋、貿(mào)易和人類交流的古老故事,靜靜訴說著800年前的海上傳奇。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