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11月,地中海海域,一支盟軍運兵船隊遭到空襲。
滿載2000名美軍士兵的羅納號被劈成兩截,最終造成1050名美軍死亡,這個數字創下了美軍在二戰中海上單次死亡人數的最高紀錄。
但奇怪的是,這起災難卻被美國政府封鎖了整整二十多年,直到1967年才首次揭開真相。
為何這樣一起重大的戰損事件,會被刻意隱瞞,炸沉羅納號的“黑科技”又是什么?

商船搖身變戰船說起來,“羅納號”全長140米,排水量達8740噸,采用的是5000馬力的蒸汽動力系統,航速可達14節左右,1926年在英格蘭東北部的赫伯恩造船廠緩緩下水。
內部共有一等艙281間、二等艙22間、三等艙100間,初始狀態下能承載超過5000名乘客,是當時少見的高載量中型客輪。
![]()
在和平年代,“羅納號”載著英國殖民地的公務員、商人、工人和士兵的家屬,從印度港口起航,穿越孟加拉灣和馬六甲海峽,沿途停靠新加坡、科倫坡、仰光、馬賽等地。
甲板上時常回蕩著混雜的語言,既有帶著濃重蘇格蘭口音的軍官,也有身穿紗麗的印度仆婦。
1939年戰爭全面爆發,隨著德意日軸心國的擴張步伐日益加快,英國開始緊急調動全球殖民資源,向歐洲本土輸送兵力和物資。
羅納號首當其沖被軍方征用,它能一次性運輸4000人以上的部隊,效率遠勝于許多同級別的軍艦。
戰爭初期,羅納號依舊被部署在它最熟悉的印度洋航線上。
它不僅負責運送印度軍團到非洲和中東前線,還多次穿越蘇伊士運河,將大量物資與人員從孟買運至地中海西岸,再轉運至英國本土或北非戰區。
![]()
在大多數情況下,它都獨自航行,或僅有一兩艘護衛艦伴隨。
1943年,戰爭進入膠著階段,盟軍在北非、西西里以及意大利戰區步步推進,但人力的消耗也越來越大。
羅納號再次被派往北非,將一批美軍工程部隊從奧蘭港轉運至印度,以支援中國戰場的B-29轟炸機基地建設。

船上的1981名美軍士兵,大多來自后勤、工兵、通信等支援單位,他們沒有攜帶重型武器,也不屬于戰斗部隊。
當天遠處的天空開始傳來低沉的轟鳴,最初只是若隱若現的震動,但轉瞬之間便迅速擴大成震耳欲聾的響動。
目力所及處,幾十架德國轟炸機如蒼鷹般從云層中俯沖而下。
![]()
那是德軍空軍第100轟炸機大隊的主力機型,He-177轟炸機,體型龐大、配備高功率雙發引擎的重型轟炸平臺。
這些轟炸機下方,不再掛著傳統的航空炸彈或魚雷,而是一種新型炸彈Hs-293。
與傳統炸彈的“盲投”不同,Hs-293具有精準打擊的能力。
炸彈投放后,操作員可以通過飛機上的無線電發射器與炸彈上的接收器實時連接,操縱炸彈在空中飛行軌跡。
為了便于操作員在高空中目視追蹤,炸彈尾部裝有五枚不同顏色的照明彈,夜間作戰則啟用閃光燈輔助。
就像今日戰場上的“智能導彈”,它能在高空滑翔近10公里,再從空中俯沖直擊目標,命中精度遠高于同類武器。
![]()
這支德軍編隊顯然是有備而來,幾十架轟炸機形成松散卻有序的攻擊編隊,在空中來回盤旋、尋找打擊時機,而海面上的盟軍護航力量卻嚴重不足。
彼時船隊上空僅有法國空軍支援的4架“噴火”式戰斗機,在面對德軍幾十架大型轟炸機的狂轟濫炸時,幾乎形同虛設。
德軍轟炸機開始一波接一波地投擲制導炸彈,根據事后統計,當天共有40余枚Hs-293從空中墜落,另有Ju-88型飛機投擲了近十枚魚雷。
盟軍運輸船上的高射炮拼命反擊,但高空中的滑翔炸彈依舊如脫弦之箭般精準下墜。
“羅納號”龐大的船體顯眼又缺乏機動能力,是德國炸彈操作員眼中的理想打擊對象。
當天中午,數枚Hs-293同時瞄準了它的方向飛來。
雖然船上高射炮奮力射擊,但終究未能攔截全部。
![]()
終于,在一聲撕裂空氣的尖嘯聲中,一枚制導炸彈直接擊中“羅納號”。
船體被滑翔炸彈擊中左舷下方,彈頭穿透鋼板后引爆,將底艙瞬間撕裂。
火焰與爆炸從甲板下竄出,如同一道巨龍扯碎了船腹的命脈。
震波之下,船體猛烈震顫,大量士兵在毫無準備的狀態下當場喪生,一些人甚至連喊叫的時間都沒有。
緊接著是更大的混亂,失去指揮的“羅納號”搖晃著向一側傾斜,警報聲刺耳,煙霧彌漫。
甲板上擁擠不堪,很多人拼命奔跑尋找救生艇,卻發現多數早已毀損,或根本放不下水。
即使成功放下的,也因操作不當或結構老化在下水后立刻傾覆。
有些人甚至寧愿直接跳海,也不敢冒險坐上那破爛不堪的救生船。
![]()
美軍士兵佩戴的多是M1926型號救生衣,本為兩棲作戰設計,在河灘和淺海中尚可使用,但在波濤洶涌的深海卻極為脆弱。
一旦長時間漂浮,救生衣容易因進水而失去浮力,且綁帶設計不牢,不少士兵穿著救生衣仍被浪頭打翻,掙扎片刻后便沉入海底。
有人拼盡全力攀住浮木,也有人抓著舷梯不肯松手,直到體力耗盡才松開指縫。
少部分人設法跳入海中,并游向附近船只,但大多數都因為油污覆蓋、水溫驟降、海流湍急而無法支撐多久。
據戰后統計,“羅納號”船上共有1138人死亡,其中1015人為美國人,余者包括英國、印度、澳大利亞船員和隨行人員。
事發現場不到15海里遠的地方,正是北非海岸線,但真正前來救援的船只寥寥可數。
![]()
唯一奮力展開搜救的是“先鋒號”掃雷艇、“康貝爾號”商船和幾艘法國拖船,合力救起約700人,但最終仍有1050條性命長眠大海。
如此嚴重的一次軍隊損失,卻沒有引發如同珍珠港那般的輿論,甚至連官方通報都遲遲未出。
在接下來的幾周里,美國各大媒體幾乎毫無報道,軍事公報中也沒有提及“羅納號”的名字。
死者家屬最初接到的只是海軍部發出的電報:“您親屬在執行任務期間失蹤。”
幾個月之后,才陸續收到正式的“陣亡通知書”,但依舊只字未提沉船的具體時間、地點與原因。
這一冷處理,讓許多家屬一度以為親人尚在人間、正在被軍方秘密安置。
甚至有些人四處奔走打聽消息,期待奇跡般的歸來。
戰爭結束,他們仍未能從官方口中聽到完整真相。
![]()
1944年2月,美國媒體才在一份模糊報道中提到:“美軍在地中海一次海難中損失1000余人。”
但報道既未寫明船名,也沒有公布沉沒位置,更未提及制導炸彈這種新型武器。
就連“羅納號”三個字,直到1945年6月,德國無條件投降之后,美國才首次對外公開該船沉沒的事實。

為什么美軍要對這場災難秘而不宣?答案并不在“死亡人數”上,而在于那顆炸彈。
Hs-293配備了推進器、彈翼與導向系統,不受海風影響,不依賴于投彈角度,甚至可以對準敵艦的一側斜向入擊,在防空火力最薄弱的盲區造成致命打擊,盟軍根本沒有任何有效的反制手段。
沉船發生后的第二天,美軍情報部門立即介入調查。
![]()
情報報告最終交到華盛頓,在華盛頓的軍事情報辦公室會議室里,幾位高級軍官和技術顧問看完報告之后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
美國此時的科研力量已經開始探索雷達制導和紅外制導炸彈,但還處于試驗室階段。
而德國,已經把“未來武器”投放到戰場,并且一擊即中。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海上戰爭的規則已經變了,美軍還沒做好準備。
如果德軍知道,Hs-293在“羅納號”上的表現被美軍認定為“高度致命”,那么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他們或許會批量生產這種炸彈,大規模裝備于更多轟炸機,讓盟軍運輸線成為火海,尤其是在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峽,美軍所有的后勤補給線將被重新洗牌。
而那時戰場的主動權,很可能就此傾斜。
于是美國軍方很快做出了決定:封鎖消息。
![]()
任何關于“羅納號”的傷亡數據不得對外公開,戰報中不得出現“制導炸彈”相關詞匯,新聞機構發布內容必須經過戰時新聞管制局審查,而士兵家屬則以“任務中失蹤”作為統一口徑處理。
所有關于炸彈軌跡、攻擊方式、武器殘骸的報告一律歸入軍事機密等級,嚴格限制內部傳閱。
那顆炸彈的效果,被美軍刻意“從歷史中刪除”。
不僅如此,為防止敵人得知“滑翔炸彈成功命中美軍運輸船”的戰果。
美軍甚至主動釋放假情報,將“羅納號”的沉沒描述為“常規炸彈誤傷”或“機械故障引發火災爆炸”,以干擾德方對武器評估的判斷。
德軍方面,顯然并未完全把握Hs-293的全部實戰反饋,因為盟軍的偽裝,德軍情報部門也未能徹底確認戰果。
![]()
他們雖然高興,卻始終將Hs-293當成是“成功率堪憂”的試驗性武器之一,并未將其推向戰略級規模量產。
在戰爭后期,隨著德國戰線的崩潰與資源短缺,Hs-293的投放量也隨之銳減,真正大量改變戰局的機會被悄悄掐斷。
但這樣的“勝利”,是以1050名士兵的犧牲為代價,是以家屬二十余年等待真相的焦慮為代價,也是以歷史真相長久失語為代價。
直到1967年,《信息自由法》(FOIA)正式通過。
美國聯邦政府被法律要求開放部分檔案,才終于有人在一份舊文檔中讀到了“羅納號”這個名字,才有人從模糊的術語中識別出“滑翔炸彈”的真實身份。
文件一經解密,一些幸存者和遇難者家屬,才第一次了解親人是如何死去的。
![]()
他們的悲傷被憤怒填滿,不是因為他們的親人死于戰爭,而是死于一個被隱瞞了幾十年的真相。
他們不是在戰場上光榮犧牲,而是被當作情報戰中的“犧牲品”,被安排沉默、被勒令遺忘。
真相,有時比戰斗更難贏。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