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吉隆坡那場談判,表面看起來雙方坐下來聊了兩天,還說達成了什么"初步共識"。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笑容滿面地對著鏡頭說談判很成功,特朗普也在一旁表態說中國很想達成協議。
可實際情況是什么?原本11月1日要落地的100%關稅,就這么悄無聲息地被撤了。
![]()
中方代表李成鋼只說了三句話就轉身離場,連記者提問都沒理會。
這場談判到底誰贏了誰輸了?表面的握手言和背后,藏著怎樣的較量?
10月24日,特朗普專機降落在吉隆坡國際機場。
這次亞洲之行選擇馬來西亞作為首站,本身就透露出不尋常的信息。
貝森特跟在總統身邊,臉上掛著職業外交官的標準笑容,可誰都知道他這次來不是度假的。
半個月前,美國財政部剛剛放出狠話,要在11月1日對中國商品加征100%的關稅。
![]()
這個時間節點卡得很準,距離美國中期選舉只有幾周時間,國內通脹壓力越來越大,老百姓的錢包越來越癟。
貝森特這個人在華爾街混了幾十年,深知經濟戰的門道。
他很清楚,100%的關稅一旦落地,美國消費者要承受的漲價壓力會立刻體現在超市貨架上。
從日用品到電子產品,價格翻倍不是開玩笑。
白宮內部對這個決定其實一直有爭議,財政部和商務部的官員私下里都在算賬,算來算去發現這筆買賣怎么都不劃算。
10月25日下午,吉隆坡某五星級酒店的會議室里,中美兩國代表團面對面坐下。
這場會議從下午兩點一直開到晚上八點,整整六個小時。
![]()
會議室外站著荷槍實彈的保安,所有通訊設備都被要求關機或留在門外。
沒有人知道這六個小時里具體談了什么,會議室的墻壁把所有聲音都隔絕在外。
李成鋼帶來的團隊全是實干派,商務部的副部長、外交部的資深官員、還有幾位經濟領域的專家。
他們手里拿著厚厚的資料,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美方近期的各種動作。
關稅問題只是表面,背后涉及到技術出口管制、金融市場準入、半導體產業鏈等一系列復雜議題。
中方團隊的態度很明確,可以談,但底線不能碰。
貝森特那邊的陣容也不簡單,除了財政部的官員,還有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談判專家。
![]()
他們準備了好幾套方案,從強硬到溫和,想看看中方的反應再決定打哪張牌。
會議進行到第三個小時的時候,雙方的語氣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美方發現,中方代表團沒有表現出任何慌張,反而是一副"你們愛談不談"的姿態。
10月26日中午,貝森特單獨召開了記者招待會。
他穿著筆挺的西裝,站在講臺前,面對幾十家國際媒體的鏡頭。
他的開場白就很有意思,用了"constructive"(建設性的)這個詞來形容談判,還強調雙方進行了"深入而坦誠"的交流。
這些外交辭令聽起來很正式,可接下來他說的話才是重點。
![]()
"經過充分討論,我們決定將原定11月1日實施的關稅措施暫時擱置。"
貝森特用了"off the table"這個表達,意思是把這件事從議程上拿下來了。
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刻意放慢了語速,似乎想讓每個記者都聽清楚。
記者們面面相覷,這不就是撤回關稅威脅嗎?
整場記者會上,貝森特一次都沒有提到李成鋼的名字,只是反復說"中方代表團""我們的中國伙伴"這些模糊的稱呼。
他花了很多時間解釋為什么要擱置關稅,說什么"需要更多時間評估""希望給談判留出空間"。
![]()
這些理由聽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就是在給自己的后退找臺階下。
就在貝森特開完記者會幾個小時后,李成鋼也出現在媒體面前。
跟美方那場長達四十分鐘的記者會比起來,李成鋼的發言簡直可以說是惜字如金。
他站在話筒前,表情嚴肅,說了三句話就轉身離開。
第一句是闡述中方的基本立場,強調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決心不會動搖。
第二句指出美方在貿易問題上的態度依然強硬,中方不會在原則問題上讓步。
![]()
第三句是一個程序性的表態,說雙方同意保持溝通渠道暢通。
說完這三句話,李成鋼向記者們點了點頭,連提問的機會都不給,直接轉身走進了電梯。
這個舉動在外交場合其實傳遞了很明確的信息。
中方不需要用熱情的姿態來營造什么氣氛,不需要對媒體解釋為什么美國撤回了關稅,更不需要宣稱這是什么談判勝利。
事實擺在那里,原本要實施的懲罰性措施沒有落地,這本身就說明了一切。
![]()
李成鋼的冷靜克制,跟貝森特的熱情洋溢形成了鮮明對比。
10月26日下午,特朗普在酒店接受了幾家美國媒體的采訪。
他坐在沙發上,依然保持著那種自信滿滿的狀態,對著鏡頭說:"中國很希望跟我們達成協議,他們知道我們的立場,也知道我們的實力。"
這番話說得底氣十足,好像主動權完全在美國手里。
記者問他關于撤回關稅的問題,特朗普馬上轉換了話題,開始談論未來可能達成的"更大的協議"。
他說接下來幾周會有更多對話,美國有信心能達成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結果。
聽起來很美好,可問題是他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的內容和時間表。
什么時候談?談什么?能談成什么樣?這些關鍵問題他一個都沒有回答。
特朗普的這些表態跟貝森特撤回關稅的實際行動,其實是矛盾的。
嘴上說著"中國很想達成協議",實際上是美方先撤回了施壓的籌碼。
![]()
這種話術在政治場合很常見,就是要在輿論上搶占主動,讓外界覺得是美國掌握著節奏。
回到10月15日財政部宣布加征關稅那天,美國國內的經濟數據已經很不好看了。
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三個月下滑,通脹率雖然比去年有所回落,但依然維持在高位。
普通美國家庭去超市購物,會發現購物車里的東西越來越少,可結賬時的金額卻沒有減少。
如果11月1日真的加征100%關稅,從中國進口的大量商品價格會立刻飆升。
![]()
服裝、鞋類、家居用品、小家電,這些老百姓日常消費的東西,價格翻倍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美聯儲好不容易壓下去的通脹會卷土重來,意味著中期選舉前選民對政府的不滿會進一步加劇。
白宮的經濟顧問們給特朗普算過一筆賬,這個關稅政策如果真的執行,短期內會給美國家庭增加平均每年2000美元的額外開支。
貿易戰打了這么多年,美國企業已經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鏈。
東南亞國家的產能雖然在增長,可在成本和效率上還是無法跟中國比。
吉隆坡這場談判,從結果來看其實很清楚。
美方原本握在手里的一張牌——11月1日加征100%關稅——被自己放棄了。
這張牌在發出威脅的時候看起來很嚇人,可真要落地的時候,首先承受不了的是美國自己。
中方從頭到尾態度都很明確,不會因為威脅而改變立場,也不會在核心利益上做交易。
貝森特在記者會上說得再熱情,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美方后退了。
他用各種外交辭令包裝這個后退,說什么"暫時擱置""給談判留出空間",實質就是撤回了施壓的籌碼。
中方給了美方臺階下,同意坐下來談,這是面子。
美方失去了原本的施壓工具,這是里子。
特朗普再怎么對媒體說"中國很想達成協議",也掩蓋不了這個客觀事實。
![]()
談判桌上的較量,不是看誰說的話更好聽,而是看誰最后做出了讓步。
這次吉隆坡之行,表面上雙方都很克制,都在強調保持溝通,可實質性的成果只有一個:一個原本要實施的懲罰性措施最終沒有落地。
吉隆坡這兩天的談判,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底線的較量。
美方帶著關稅威脅來施壓,想逼中方在某些問題上松口。
中方的態度很堅定,可以談但不能碰底線,結果就是美方自己把威脅收回去了。
貝森特在臺上笑著說談判成效顯著,李成鋼說完三句話就轉身離開,這兩個場景對比起來,已經說明了一切。
外交場合的面子很重要,可真正決定輸贏的還是底子。
這次美方給足了姿態,可實際上輸掉的是籌碼,這筆賬怎么算都不劃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