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起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繞不開張汝京這個名字。
這位被稱作“中國半導體之父”的老人,一輩子沒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宣言,卻用半生漂泊與堅定抉擇,在海峽兩岸劃出了一條沉甸甸的報國軌跡。
他的故事里沒有捷徑,沒有投機,只有一份藏在骨子里的家國情懷,和在技術封鎖、利益博弈中從未動搖的赤子之心,這正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中,最值得回望與銘記的行業精神。
![]()
半世紀的家國牽掛
1949年,年幼的張汝京跟著父母遷居臺灣,這一隔便是數十年的鄉愁,后來他遠赴美國深造,一頭扎進半導體行業,入職當時的全球巨頭德州儀器。
憑著過人的天賦和一股子鉆勁,他從普通工程師一路成長為核心高管,成為業內公認的“芯片奇才”。
在西方世界,他的前途一片光明,高管職位、豐厚薪資、行業頂尖的榮譽勛章,按部就班便能悉數擁有。
![]()
但張汝京心里始終空著一塊,父親那句反復念叨的話總在耳邊回響:“你為什么不去大陸建廠?”
并非沒有動過念頭,只是他深知半導體行業的特性,這是個靠技術和人才堆砌的領域,沒有成熟的專業團隊,再多資金投入也只能付諸東流。
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從不會因現實阻礙而放棄初心,1989年德州儀器計劃在臺灣省建廠,張汝京立刻嗅到契機,能否借著這個機會,招募一批大陸工程師,悄悄培養成未來回大陸建廠的“技術種子”?
![]()
可惜當時臺灣當局對大陸管控嚴苛,這個想法剛冒頭便被扼殺。
但他并未停滯不前,1992年公司籌備新加坡工廠時,張汝京再次奔走斡旋,軟磨硬泡說服新加坡政府,最終成功招募300名大陸員工。
那個年代,行業內多是追逐短期利益的投機者,而張汝京懂得,報國從不是喊口號,必須先鋪好路,這300人的技術團隊,正是他為大陸半導體產業埋下的第一顆希望種子。
![]()
封鎖中的破局之路
中國對半導體產業的關注,遠比外界想象中更早,197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便成功研制出第一批1K內存,僅比行業巨頭英特爾晚五年,甚至領先韓國和臺灣省近五年。
但受限于當時的國際環境,美國牽頭組建技術封鎖聯盟,先進設備、核心技術一概禁運,中國半導體產業剛起步便遭遇致命瓶頸。
為追趕技術差距,國家先后啟動531工程、908工程,試圖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實現突破。
可現實遠比計劃殘酷,西方封鎖層層加碼,芯片技術迭代速度遠超預期,再加上本土專業人才極度匱乏,這兩項工程最終都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
到90年代,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已被韓國和臺灣省遠遠甩開,百億投資的909工程,承載起整個國家的技術突圍期盼。
就在這個關鍵節點,1996年電子工業部組團赴德州儀器取經,由總工程師榆中煜帶隊,巧合的是,張汝京既精通技術又通曉中文,公司指派他負責接待工作。
同胞相見,談及祖國芯片產業的困境,越聊越投機,榆中煜拉著他的手不舍松開:“我們在北京等你”,不久后電子工業部正式發來邀請,希望他出任909工程上海工廠的總經理。
![]()
彼時張汝京正在負責泰國工廠的建設,實在無法抽身,只能承諾“不久的將來一定回國發展”。泰國項目一結束,他立刻返回德州儀器遞交辭呈。
作為核心高管,公司再三挽留,但他歸心似箭,1997年,49歲的張汝京在德州儀器任職滿20年,已符合提前退休條件,可父親的突然離世,讓他徹底打破了等待的計劃。
老人家離開大陸近50年,終其一生未能重返故土,臨終前仍拉著他的手囑托:“一定要回大陸辦廠。”
帶著父親的遺愿,張汝京直奔無錫,接手908工程留下的爛攤子,當時無錫華晶承擔著6英寸晶圓生產線的建設任務,項目進度嚴重滯后。
![]()
張汝京抵達后,先說服臺灣省中華開發銀行注入資金,再帶領核心團隊駐場開展技術改造。
憑借在德州儀器積累的20年行業經驗,他僅用半年時間便突破0.5微米技術難關,成功盤活了這個停滯已久的項目。
張汝京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更注入了打破僵局的信心與底氣。
在那個“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思潮盛行的年代,他用實際行動證明,核心技術無法通過等待或購買獲得,只能靠自身一步步積累經驗、錘煉團隊,而這份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正是打破技術封鎖的關鍵。
![]()
放下榮華,奔赴故土
無錫項目的突破讓張汝京看到了希望,他開始規劃在大陸多地布局半導體工廠,勾勒中國芯片產業遍地開花的藍圖。
可現實再次澆下冷水,1998年,朋友慌張來電:“Richard,你趕緊回來,中華開發要被罰款了!”
原來臺灣當局嚴控兩岸技術轉移,在大陸建廠的政策風險陡增,張汝京只能暫時返回臺灣地區,出任世大半導體總經理。
彼時的世大,比臺積電晚成立十年,在行業內尚屬“后起之秀”,但張汝京接手后,憑借卓越的管理才能優化生產流程、提振團隊士氣,僅用兩年時間便帶領世大實現盈利,產能達到臺積電的三分之一。
![]()
他早已在心中規劃,前兩座工廠建在臺灣,從第三座開始,全部落戶大陸。
世大的快速崛起,讓行業龍頭臺積電感受到了威脅,臺積電掌門人張忠謀,正是張汝京的老上司,以鐵腕風格聞名業界。
他直接拋出50億資金,計劃收購市值僅6億的世大,7.3倍的溢價讓所有股東歡欣鼓舞,張汝京也認可這一收購方案,但他唯一的要求是:“世大的第三家工廠,必須建在大陸。”
收購完成后,臺積電迅速整合世大的技術與產能,次年便突破0.13微米銅制程技術,成功躋身國際一流廠商行列。
![]()
可張忠謀卻對“大陸建廠”的承諾絕口不提,一方面是配合臺灣當局的相關政策,另一方面則是對大陸芯片產業的發展潛力心存警惕。
張汝京滿心期待形勢轉變,等來的卻是李登輝、陳水扁接連上臺,兩岸技術交流的限制愈發嚴苛。
“這樣的等待何時才是盡頭?”長期的煎熬讓張汝京做出最終抉擇,不能再等了,張忠謀得知后放出狠話:“辭職可以,但收購時承諾給你的臺積電股票,一分都不會兌現。”
那些股票價值不菲,足以保障他后半輩子衣食無憂,但張汝京只淡淡回應四個字:“我不要了。”
![]()
就這樣他頂著臺灣當局的壓力,放下了觸手可及的榮華富貴,再次踏上奔赴大陸的征程。
外界不乏質疑之聲,認為他放棄眼前利益過于草率,但在張汝京心中,“讓中國芯片領先世界”的初心,遠比個人名利重要得多。
如今回望張汝京的一生,依舊令人動容,他從未追求過個人名利,心中始終裝著祖國的芯片事業。
從年輕時默默儲備技術人才,到中年時逆勢突破技術封鎖,再到晚年放下一切奔赴故土,他用半生光陰詮釋了何為真正的行業先驅,不是追名逐利的投機者,而是心懷家國、腳踏實地的實干家。
![]()
結語
如今的中國半導體產業,早已擺脫當年一窮二白的困境,但張汝京身上的赤子之心,依然是行業發展的精神內核。
技術突破從來沒有捷徑,唯有堅守初心、不畏艱難,才能在筑芯之路上行穩致遠。
而張汝京的故事,也將永遠提醒著后來者: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出發時的初心,那份對家國的牽掛,永遠是支撐行業前行的最強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