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浮潛游客遭暗色真鯊襲擊身亡,原本 “無害” 的海洋生物竟化身 “食人魔”。
在人們的固有認知中,鯊魚雖自帶 “海洋頂級捕食者” 的光環,但多數物種對人類并無主動攻擊性,暗色真鯊便是其中之一 。
但以色列哈代拉海灘的一起悲劇卻徹底打破了這一認知,根據《動物行為學》雜志分析,這起慘劇的導火索竟是鯊魚誤咬了游客的 GoPro 相機,進而引發 “瘋狂捕食” 行為?
![]()
襲擊事件發生在今年四月份,地點位于以色列特拉維夫以北25公里的哈代拉海灘。
這里因能讓游客近距離接觸體長超3米的暗色真鯊,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
暗色真鯊性情溫順,極少與人類發生沖突,甚至成為潛水愛好者眼中 “可近距離觀賞” 的友好生物。
![]()
事發時受害游客正在海中浮潛,隨身攜帶的GoPro相機意外吸引了一條 “大膽的鯊魚”。
研究人員推測鯊魚可能將相機誤認為獵物,在撕咬過程中觸發了其本能的捕食反應,導致正常行為被完全壓制,最終對游客發起致命攻擊。
這一結論也得到了世界頂尖鯊魚襲擊研究專家、佛羅里達鯊魚研究項目負責人加文?內勒博士的認同。
但他同時指出單一的 “誤咬相機” 并非悲劇的唯一原因。
![]()
內勒博士在接受雅虎澳大利亞新聞采訪時給出了關鍵答案,當地環境的改變為鯊魚聚集提供了 “溫床”。
附近發電廠排放的暖水持續流入海洋,使得該海域水溫適宜鯊魚生存,同時河口沖刷帶來的大量硝酸鹽,進一步促進了浮游生物的繁殖,間接增加了餌魚的密度。
充足的食物來源與適宜的棲息環境,共同導致暗色真鯊數量激增,而這一變化也讓鯊魚與人類相遇的概率大幅提升。
![]()
內勒博士強調人類與鯊魚的長期 “互動適應”,也是引發襲擊事件的重要因素。
哈代拉海灘作為熱門的 “鯊魚觀賞地”,游客們早已習慣與這些海洋生物近距離接觸,而鯊魚也在日復一日的接觸中,逐漸降低了對人類的警惕性。
更關鍵的是部分游客可能存在投喂、追逐等不當行為,讓鯊魚將人類與 “食物” 建立起錯誤關聯。
這種 “雙向適應” 打破了海洋生態的自然平衡,使得鯊魚的行為邊界逐漸模糊。
![]()
類似的情況并非個例在佛羅里達州新士麥那海灘,高密度的黑鰭鯊與沖浪者長期共存,導致每年都有不少沖浪者被鯊魚咬傷,而這些黑鰭鯊原本也并非具有強烈攻擊性的物種。
除了局部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生態重構,也在悄悄改變著鯊魚的行為模式。
國際鯊魚聯合會的數據分析顯示,氣候變化正在調整鯊魚的遷徙路線與活動周期。
以悉尼海域的牛鯊為例它們原本有固定的遷徙規律,但近年來受海水溫度上升、餌料分布變化等因素影響,牛鯊到達悉尼港口的時間提前、離開時間推遲,與人類活動的重疊期大幅延長。
這也解釋了為何原本 “無害” 的鯊魚會頻繁出現在人類活動區域并引發沖突。
而在紅海亞喀巴灣,特殊的地形讓原本生活在離岸 30 公里外的白鰭鯊,距離旅游海灘僅半公里之遙,深水捕食者與人類的近距離接觸,自然增加了意外咬傷的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暗色真鯊這種鯊魚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大部分海岸,雖然整體攻擊性較弱,但不同種群的行為差異明顯。
內勒博士指出哈代拉海灘附近的暗色真鯊種群,可能因長期的環境適應,形成了更為 “大膽” 的行為特征。
![]()
當它們在近距離遇到人類,且受到相機等異物的刺激時,原本被壓制的捕食本能便會被瞬間激活,從而引發 “瘋狂進食” 的攻擊行為。
即使是被認為 “無害” 的海洋生物,其行為也可能因環境、刺激等因素發生突變,人類在與它們接觸時必須保持敬畏之心。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規范人類海上活動、建立科學的物種互動規則,才是減少此類悲劇的關鍵。
海洋是鯊魚的家園,人類只是過客,唯有保持敬畏、尊重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讓海洋生物與人類各自安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