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明明比油車重不少,壓在馬路上的分量更足,為啥偏偏不用交養路費?
要知道現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都突破 3600 萬輛了,路上跑的電車越來越多,這個收費的差別越來越扎眼。油車車主覺得不公平,電車車主也有自己的說法,整個汽車圈都因為這事兒吵翻了。
這背后到底藏著什么原因?難道真的只是政策還沒跟上嗎?
![]()
從固定收費到燃油稅的轉變
要理解今天的爭議,得先說說養路費的前世今生。2009年之前,所有車主都得按月繳納固定的養路費。當時按照"以路養路、專款專用"的原則,國家向車輛所有者征收公路養護專項費用。
以2005年上海為例,征收標準為190元/月噸,一輛總質量2.14噸的小型汽車,每月要交406元,一年下來將近5000塊錢。不管你開多少公里,這筆錢雷打不動得交。
這種"一刀切"的收費方式很快暴露出問題。一個一年只開3000公里的車主和一個跑5萬公里的出租車司機,交的養路費竟然一樣多,顯然不合理。
![]()
于是2009年,國家推行"燃油稅改革",取消了固定養路費,改為在汽油價格中征收燃油稅。這樣一來,開得多加油多,自然交的養路費也多,看起來更公平。
但誰也沒想到,十幾年后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讓這套看似完美的制度再次面臨公平性挑戰。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6億輛,其中汽車3.59億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689萬輛,純電動汽車就有2553.9萬輛。
這意味著有2500多萬電車車主,一分錢養路費都不用交,而超過3億的燃油車車主,每次加油都在為道路養護掏錢。
![]()
誰在為道路買單?
以目前92號汽油8元每升為例,每升汽油中包含的稅費高達3.2元,占比達到40%。這些稅費包括汽油消費稅1.52元、增值稅1.04元、城建稅0.14元、教育費附加0.05元以及企業所得稅0.3元。雖然不是所有稅費都用于道路養護,但其中確實包含了相當一部分養路費。
還有車重問題,電動汽車因為電池的存在,普遍比同級別燃油車重20%-30%。一輛中型電動SUV的重量往往超過2.5噸,而同級別燃油車可能只有2噸左右。
![]()
按照常理,更重的車輛對路面造成的壓力和損耗更大,理應承擔更多的道路養護費用。但現實恰恰相反,重量更大的電車不用交養路費,重量相對較輕的燃油車卻要承擔全部費用。
這種反差在營運車輛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燃油車司機每月油費加稅費動輒上千元,而電車司機除了電費,幾乎沒有其他道路使用成本。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成本差異正在影響整個行業的車輛選擇傾向。
![]()
政策考量與現實困境
電車免征養路費并非完全沒有道理,這種政策傾斜主要基于環保和產業發展的考慮。國家為了推廣新能源汽車,不僅在養路費上給予免征,還有購置稅減免、不限行、停車優惠等一系列政策紅利。這些措施確實有效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讓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競爭中占據了領先地位。
從推廣初期來看,這種政策設計是有其合理性的。前些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低,即使征收養路費也收不了多少錢,對整體道路養護資金影響不大。但如今情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360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體量已經不容忽視,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增長。
![]()
更重要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繼續給予全面免征政策的必要性正在減弱。現在的電動汽車在續航、充電便利性等方面已經能夠滿足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不再需要過度的政策扶持來吸引用戶。
征收難題與技術挑戰
但隨著電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如何公平征收養路費成了一個技術難題。最直接的想法是從電費中收取,但這面臨幾個操作困難。
![]()
首先是家充問題。很多車主使用家用充電樁,電費和生活用電混在一起,沒有獨立電表計量。總不能因為給車充電就讓整個家庭的用電都加收養路費,這樣會把做飯、開空調的電費也算進去,顯然不合理。
其次是公共充電樁的標準問題。即便在公共充電樁收費中加入養路費附加,如何確定合理的收費標準也需要仔細測算。不同功率的充電樁、不同的充電效率、不同車型的電池容量,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最終的收費公平性。
![]()
另一個可行的方案是按行駛里程收費,這需要借助北斗定位系統計算每輛車的實際行駛距離。這種方法理論上最公平,但技術實施復雜,數據處理量龐大,而且容易引發隱私保護方面的爭議。如何確保定位數據的準確性、如何防止數據被惡意篡改、如何處理信號盲區的里程計算,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還有一種思路是恢復固定金額征收,但這又回到了原來的老問題上。每年行駛5000公里的車主和行駛50000公里的車主交一樣的錢,這種做法相當于解決了一個問題,卻帶來了一個更大的問題。
![]()
未來走向與平衡之道
從長遠來看,電車征收養路費幾乎是必然趨勢。隨著燃油車保有量逐漸下降,僅靠燃油稅來維護龐大的公路網絡顯然不現實。關鍵問題不是要不要征收,而是何時征收、如何征收、征收多少。
目前比較可行的過渡方案是"分步實施、逐步覆蓋"。第一步可以從公共充電樁入手,在充電費用中加收道路使用附加費,這樣技術實施相對簡單,爭議也較小。第二步再通過技術手段逐步覆蓋家庭充電用戶,可能采用年檢時按里程補繳的方式。
![]()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調整過程需要考慮到不同群體的承受能力。對于已經購買電動汽車的用戶來說,突然增加養路費負擔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用車成本預期。因此,政策調整需要給出合理的過渡期和緩沖措施。
同時,在對電車征收養路費的同時,也可以考慮適當降低燃油稅中的道路維護部分,讓整體負擔更加均衡。這樣既能解決公平性問題,又不會過度增加任何一方的負擔。
![]()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逐步退坡,購置稅減免也在收緊,這表明政策扶持正在向市場化方向轉變。養路費征收政策的調整,很可能是這一轉變過程中的下一個節點。
這場關于養路費的爭論,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汽車產業轉型期的深層矛盾。對于車主來說,理解政策調整的必然性,提前做好成本規劃,可能是當下最實際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