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人口流動”是一個核心考點。這部分內容常與城市化、區域發展結合,是綜合題的高頻出題點。
![]()
一、核心概念辨析(選擇題易錯點)
1.人口流動:指人口短期離開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現象(空間上變動,但戶籍不變)。例如:農民工外出打工、商務出差、旅游等。
2.人口遷移:指人口長期離開原居住地,遷入另一地定居的現象(通常伴隨戶籍變更)。例如:三峽移民、出國定居。
高考重點考查的是“人口流動”,特別是以農民工為主的鄉城流動。
二、影響人口流動的因素(推拉理論)
![]()
這是分析所有人口流動問題的萬能框架。
![]()
答題技巧:在分析具體案例時,要有主次之分,通常經濟因素是主導,但也要結合具體情況。例如,新疆吸引人口遷入,早期可能是資源(石油)開發,后期可能是“一帶一路”的政策紅利。
三、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特點與方向
![]()
1.流動規模:巨大,并持續增長。
2.流動方向(總趨勢)
(1)從農村到城市(城鎮化進程的核心動力)。
(2)從中西部地區到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
3.流動原因:以務工經商為主。
4.流動形式
(1)個體流動 → 家庭式流動:早期是青壯年男性單獨外出,現在越來越多的是舉家遷移。
(2)短期流動 → 長期定居:很多流動人口在流入地長期居住,產生了強烈的“市民化”需求。
四、人口流動的影響(利弊分析)
![]()
這是綜合題最常考的環節,必須從遷出地和遷入地兩個角度,進行利與弊的雙面分析。
![]()
五、新時代人口流動的新趨勢(高分關鍵)
![]()
這是近年高考的熱點,需要特別關注。
1.回流現象/返鄉創業
(1)原因:東部地區產業升級、生活成本高;中西部地區經濟崛起、政策扶持(如鄉村振興);外出務工者積累了資金、技術和經驗。
(2)影響:促進遷出地經濟發展,優化全國人口分布,緩解“大城市病”。
2.人口向省會城市和強中心城市集中
隨著高鐵網絡完善,人口不僅流向東部,更流向各省的省會等區域中心城市,形成“強省會”趨勢。
![]()
3.跨省流動向省內流動轉變
隨著本地就業機會增多,部分勞動力選擇在省內就近城鎮化。
4.“逆向”流動現象
部分高學歷人才為追求更低的生活成本和更好的生活環境,從一線城市流向新一線或二線城市。
六、經典答題術語與思路
![]()
1.分析某地人口流入多的原因
①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
②產業集聚,對勞動力需求量大。
③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水平高。
④政策支持,如人才引進計劃,創業環境寬松。
2.為解決人口流動帶來的問題提出建議
①對遷入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城市規劃和治理。
②對遷出地:大力發展經濟,創造本地就業崗位;鼓勵返鄉創業;改善教育和醫療條件,關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
![]()
3.例題演練(思路點撥)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近年來,我國中部某省外出務工人員數量持續減少,同時省內務工人數快速增長,出現了明顯的“返鄉潮”現象。
(2)問題:分析該省出現“返鄉潮”的主要原因。
(3)答題思路
①從遷入地(東部沿海)的“推力”分析:產業升級,對普通勞動力需求減少;生活成本(尤其房價)高昂;環保壓力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
②從遷出地(本省)的“拉力”分析: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本地就業機會增多;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返鄉創業;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改善;離家近,方便照顧家庭。
③從勞動者自身分析:積累了資金、技術和經驗,具備了返鄉創業或就業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