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2024年全球石油開采量達到了42.14億噸,這么抽下去,地下全是窟窿,地球會不會哪天突然塌了,現在從地下抽走這么多石油,未來到底會發生什么?
石油藏在哪,到底有多深
不少人覺得石油就像地下藏著的巨型油罐,鉆個孔就能輕松抽取,其實不然。
![]()
幾億年前,海洋生物死亡后沉入海底,被一層層泥沙逐漸掩埋。在地下長期的高溫高壓環境中,這些有機物慢慢轉化為石油。但石油并非集中聚集,而是像雨水浸潤海綿那樣,分散在巖石的縫隙間。
全球近七成五的油田躲在地下1000到5000米處,這個深度相當于從300多層的高樓一直挖到1600多層樓的地底。中東波斯灣的油田較淺,大多不到1500米,開采成本大大降低。而中國塔里木盆地的油田深得多,埋在 7000 到 9000 米的地下,屬于超深層油田,開采難度陡增。
![]()
在這樣的深層環境中,溫度能達到 200℃,壓力更是高達1000個大氣壓。打個比方,這相當于用大拇指托舉一頭成年大象,稍有不慎便會引發風險,技術挑戰難度很高。
根據2023年數據,中國石油消費量達 7.56 億噸,而本土產量僅 2.09 億噸;天然氣消費量 3949 億立方米,自產也只有 2324 億立方米。供需缺口明顯,向深層要資源成了必然選擇。據專家估算,地下6000米以下的油氣資源量高達 671 億噸,占全國總油氣資源的 34%,這無疑為能源補給提供了重要方向。
![]()
抽空了會塌陷嗎
這個擔心不是沒道理。巖石縫隙里原本充滿石油,突然被抽走,上面幾千米厚的巖層壓下來,確實可能出問題。美國墨西哥灣有些油田,早年開采時沒注意這個,結果地表真的沉降了。這事給后來的開采敲響了警鐘。
現在的做法是"邊抽邊灌",打兩根管道下去,一根抽油,另一根同步注水。這邊油剛被抽走,那邊水馬上補進去,保持地下壓力平衡。就像你用吸管喝飲料的同時,另一根管子往杯子里加水,杯子永遠是滿的。
![]()
塔河油田還想出了更巧妙的 “一管雙用” 方案。就是同一根管道,不同時段分別輸油和注水,省錢又高效。他們還研發了"全重力平衡一體化分水"技術,每天處理1.15萬立方米采出液,一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
四川盆地的開采環境更復雜,地下是喀斯特地貌,到處都是溶洞暗河,稍不注意就可能鉆到空洞里。工程師們用三維地震勘探給地下做"CT",找準位置再下鉆。有些井還得打成水平的,像蛇一樣沿著巖層游走,精度控制在0.1米以內。
即便這樣小心,注水也不能隨便來。注多了會把原有縫隙撐大,反而可能引發微型地震。所以得實時監測,動態調整注水量。
![]()
真會把地球掏空嗎
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大約2446億噸,聽起來挺多的,但和地球的整體質量比起來,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畢竟只占總質量的四十萬億分之一。再看深度,石油基本躲在地下 10 公里以內的區域,可地球半徑足足有 6378 公里。
所以那些"開采50年地球會塌陷"的擔心,實在是高估了人類的能力。地球內部的板塊運動、火山噴發,造成的地質變化比人類開采石油劇烈多了。
![]()
倒是有些老油田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松遼盆地、渤海灣陸上、鄂爾多斯盆地這些地方,資源開采率分別達到70%、53%、50%。油井越打越深,開采成本越來越高。
勝利油田想出了新辦法來開采頁巖油,這類油氣藏在致密巖層中,孔隙細微到納米級別,常規技術完全沒法把油氣取出來。團隊采用水平井加壓裂技術,先在地下精準鉆出 1500 到 2000 米的水平井段,再用高壓水裹著砂石對巖層實施壓裂,讓原本被困的油氣順暢流出。
![]()
石油還能用多久
很多人以為新能源發展了,石油就沒用了,這話只對了一半。
交通領域確實在轉型,電動車越來越多,但石油的用途遠不止燒油開車。你穿的衣服里的滌綸、氨綸,房子的建材,農業用的化肥,食品添加劑,這些都來自石油,一個人一輩子大概要消耗約4.6噸石油。
就算你買了電車,用上清潔能源,也不可能完全離開石油。工業、農業這些領域,短期內找不到替代品。
![]()
BP預測,2060年石油仍將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30%。國際能源署估計,全球石油需求可能在2030年前達峰,2050年較當前減少25%到70%。這意味著開采規模會逐步收縮,地質風險自然也會降低。
而且市場有自我調節機制,頁巖油開采成本高,油價低于50美元一桶就虧本。加上碳稅和環保政策收緊,那些高成本、高風險的油田會自動退出,資源會向風險低的區域集中。
![]()
就比如涪陵頁巖氣田,自 2013 年開始產氣,十幾年來持續為長江經濟帶,70多個城市、2億多居民輸送能源,累計產量已近 700 億立方米。他們創新采用三層立體開發模式,采收率比開發初期整整翻了一番。
說到底用不著太擔心
從技術角度看,現代開采已經很成熟了。同步注水、智能監測、三維勘探,這些手段把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局部可能出現沉降或微地震,但對地球整體結構根本不構成威脅。
![]()
真正該關注的是什么?是怎么通過技術升級,讓資源利用更高效。是怎么加快能源轉型,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少一點。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它仍然是工業社會的重要支撐。
地球經歷了46億年的風風雨雨,隕石撞擊、火山爆發、板塊碰撞,什么大場面沒見過?人類開采這點石油,在地球眼里可能連撓癢癢都算不上。與其擔心地球會不會塌,不如想想怎么把這些資源用得更聰明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