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比特幣一路暴跌、幣圈哀鴻遍野之時,一種與科研掛鉤的“長壽幣”卻在悄然興起——它不光能賺錢,還能直接助力抗衰老研究。
近日,雷帕霉素長壽實驗室(Rapamycin Longevity Lab,RLL)宣布,將通過一種基于加密貨幣的新型資助模式籌集資金支持科研,其中一種可使線蟲壽命延長63%的候選物質已成為最受關注的項目之一[1]。
與此同時,團隊還邀請前巴克衰老研究所CEO、被譽為“新加坡抗衰國師”的Brian Kennedy擔任科學顧問,生物信息學專家Kamil Pabis擔任科學負責人,為該項目保駕護航。
![]()
圖注:從左至右,分別是RLL創始人Krister Kauppi;Kamil Pabis;Brian Kennedy
![]()
眾籌來的雷帕霉素研究
雷帕霉素長壽實驗室(RLL),顧名思義,研究方向緊緊圍繞雷帕霉素展開。雖然名字聽起來像是一家正經的科研機構,本質上卻是一個由雷帕霉素愛好者發起、靠眾籌運營的研究資助平臺。
創始人Krister Kauppi出身IT行業,沒有生物醫藥背景,卻長期活躍在知名抗衰社區網站“雷帕霉素新聞”(Rapamycin News)上。這里匯集了全世界最多的雷帕霉素信仰級用戶,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新精神,開發出了許多雷帕霉素的神奇使用方法。
![]()
圖注:2023年,Krister Kauppi在該論壇上分享雷帕霉素使用體驗
Kauppi在這里遇到了諸多同好,也從交流中獲得了許多啟發,但他很快就意識到,光靠愛好者的自發探索遠遠不夠。
一方面,雷帕霉素的專利早已過期,缺乏商業利益驅動,導致相關科研資金嚴重不足,研究進展緩慢;另一方面,他認為單靠雷帕霉素這一種藥物干預,難以突破壽命的上限,必須將其與其他抗衰機制聯用才可能帶來實質性突破。
于是,2023年他創建了RLL,一邊通過眾籌的方式籌集資金,用于直接推動雷帕霉素相關研究;另一邊還嘗試將雷帕霉素及其類似物(其他mTOR抑制劑)與不同機制的化合物組合起來,探索更有潛力的抗衰方案。
雖然倆目標聽起來很宏大,但執行起來倒并不復雜。整個RLL的核心人物只有創始人Kauppi自己,當然他并不親自做實驗,而是通過社區和平臺募集資金,再用這筆經費委托專業科研機構執行。
RLL選擇的合作伙伴,是由衰老領域專家Matt Kaeberlein聯合創立的Ora Biomedical。這家公司專注于小分子抗衰藥物的高通量篩選,擁有自主研發的WormBot平臺,能夠自動化、快速地開展壽命干預實驗。
借助這一平臺,RLL希望通過線蟲壽命試驗,從眾多候選分子中篩選出最具抗衰延壽潛力的mTOR抑制劑。為此,RLL制定了一個“兩步走”戰略,或者說是兩個階段性的眾籌項目:
第一階段已成功籌得5萬美元,對601個候選mTOR抑制劑中的前301個進行了線蟲壽命干預實驗;
第二階段的目標是再籌4萬美元,用于篩選剩余300個mTOR抑制劑,但目前僅籌集到1.67萬美元。
圖注:RLL的其中一個眾籌項目,目標是4萬美元,已完成41.75%
雖然資金尚未完全到位,但已經篩選出一些頗具潛力的化合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Omipalisib。
這是一種PI3K/mTOR雙重抑制劑,原本主要用于癌癥、肺纖維化等疾病研究,但在篩選過程中發現它能將線蟲的壽命延長63%,效果幾乎是雷帕霉素單藥治療的兩倍[1,2]。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卻是曲折的,眾籌的進度越來越慢,第二個項目的資金遲遲未湊齊。就在此時,一個去中心化科研平臺pump.science的出現,為RLL指明了新的籌資方向。
![]()
代幣驅動的抗衰老研究
2024年9月,一個名為pump.science的去中心化科學平臺宣布成立,經過一系列籌備工作在今年7月正式上線。
該平臺的模式有點獨特,融合了“加密貨幣+科研資助+實驗驗證”的玩法:研究人員只需提交一種延壽干預方案,比如某個化合物或組合藥物,平臺就會為它發行一個專屬代幣。代幣可以自由交易,交易活躍度與市值決定了這個方案的實驗能獲得多少資金支持。
一旦代幣價格或者交易的手續費達到設定閾值,平臺就會從資金池中劃撥一部分經費用于推進動物實驗:先是線蟲,再到果蠅,最終是小鼠。
平臺的一大特色,就是實驗過程高度透明,可以通過網站的直播實時查看實驗進度,直觀了解實驗組和對照組動物的存活情況。
![]()
圖注:通過代幣資助的某線蟲實驗中的實時存活情況
在這種機制下,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看好某個抗衰方案,愿意花錢購買對應代幣,那么代幣價格就會上漲,持有者便能獲利,實驗也能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反之,如果方案缺乏關注和交易,實驗會因資金不足而停滯,持有者前期投入的資金就打了水漂。
這種玩法和模式,說新穎也算新穎,但說是把炒幣套了個資助抗衰研究的殼子也沒錯。但無論如何,相比純粹捐錢式的眾籌,這種有可能盈利的炒股模式顯然更受歡迎。
RLL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他們將篩選出的Omipalisib變成了一款代幣,瞬間吸引到大量關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籌集到了約2.3萬美元。如果對這個速度沒有概念的話,可以對比一下,過去幾年間RLL通過傳統籌款方式一共籌到了5.67萬美元。
![]()
圖注:該方案已籌集到22297美元
而后,RLL又在一周內陸續上線了三種mTOR抑制劑相關的衰老干預方案代幣[1]:
No.1
多西環素
一種常見抗生素,可使線蟲壽命延長95%,果蠅壽命延長34%,其機制與線粒體應激反應、蛋白質穩態改善和抗炎信號有關。
No.2
Omipalisib+多西環素
可同時靶向PI3K/mTOR通路和線粒體恢復能力,使線蟲平均壽命延長了109%
No.3
雷帕霉素+多西環素
兩種藥物均已獲得FDA批準,并有安全數據支持。如果在模型生物中的結果能夠重復,能快速轉化臨床使用。
上述三種干預方案對應的代幣,都在上線后迅速獲得了大量關注,很快就籌集到了幾千到上萬美元不等的實驗資金。
![]()
這或許正是RLL信心的來源,因此才邀請了長壽研究領域的科學家Brian Kennedy和Kamil Pabis加入團隊坐鎮。借助他們的專業支持,RLL希望能夠將“嚴謹的科學研究與去中心化的資助機制相結合”,以加速抗衰老藥物的發現與驗證過程。
![]()
未來走向何方?
將加密貨幣與抗衰老研究結合,無疑是一種富有想象力的嘗試,讓普通人有機會“買入”抗衰科學的未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部分研究資金的缺口。
不過,并非所有的抗衰方案都能如此幸運。RLL推出的幾款雷帕霉素或雷帕霉素類似物相關代幣,看似非常輕松地籌集到大量資金,但其實它們個個都是該網站的明星方案。就在同一個平臺上,也有不少抗衰老方案幾乎無人問津,僅籌集到寥寥數美元。
![]()
抗衰方案代幣是否受歡迎,并不完全取決于其科學價值,很大程度上是看市場熱度與公眾偏好,一些具備潛力卻無法“出圈”的方案,很可能在這種模式下被埋沒。
另外,這類由代幣驅動的科研資助模式,只能是對傳統體系的補充,難以真正替代。要將一項抗衰方案推進至大規模動物實驗、臨床前評估、人體試驗,乃至上市,仍然離不開政府機構與大型制藥公司的參與————但這些傳統支持體系,如今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自特朗普上臺后,美國持續削減科研經費支出,不少高校實驗室因此陷入困境,即使是在抗衰老圈內一向風光的哈佛教授David Sinclair也難以幸免。幾個月前,他在社交平臺發文稱,實驗室失去了所有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資助。
![]()
《柳葉刀》也發文指出,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NIA)作為支持衰老研究的核心機構,其經費緊縮已開始影響到包括阿爾茨海默癥、心血管老化、縱向隊列研究等在內的大量項目[3]。
當辛克萊這樣的科學家都要為經費發愁,當國際頂級期刊開始關注資金問題時,在漫長的抗衰之路上先衰老的已不是細胞,而是抗衰老科學本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