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還年輕,正值28歲的花樣年華,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肖女士原以為自己不過是一次普通感冒,沒多在意。可高燒持續了10天,反反復復不見好轉。
藥店買的感冒藥吃光了,依然退不了燒,連日來身體越來越虛弱。丈夫焦急地勸她去醫院,她卻堅持“再等等,過兩天就會好”,直到終于支撐不住,被家人連夜送進醫院。
![]()
醫院發熱門診的燈光下,醫生仔細詢問、查體、安排抽血。當時肖女士還勉強撐著對家人說:“就是發個燒,沒什么大事。”可危險卻悄無聲息逼近——抽血檢查剛做完不久,肖女士突然間眼前一黑,心臟驟停,全身抽搐,陷入意識喪失。
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家屬慌亂,“要不算了吧,她已經這樣了……”醫生卻斬釘截鐵:“不能放棄,給她一個機會!”一個細微的決定,變化著命運的方向。到底是什么讓一個年輕女子發熱后,竟會突發心臟驟停?普通發燒背后,究竟藏著哪些致命隱患?
很多人都以為,發熱不過是小病小痛,只消扛一扛便能過去。可實際上,持續高熱極有可能成為危及生命的信號。肖女士那樣的病例,在臨床上并非個案。北京協和醫院感染科專家指出:當人體發熱時間超過7天且無明顯緩解時,可能正暗示體內已有嚴重感染、風濕免疫疾病或潛在并發癥,如心肌炎、敗血癥,甚至藥物不良反應。
![]()
研究數據顯示,持續高熱并存在感染指征的患者發生心臟并發癥風險增至8.3%。心肌炎尤其兇險,可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臟驟停。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抗菌藥(如莫西沙星等)可致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和心臟驟停。
2022年的一項多中心監測報告顯示,因抗感染藥誘發心律失常并發心臟驟停的病例占心內急診搶救總數的約6.1%。
從機制上看,高熱導致的過度代謝、脫水和心臟負擔增加,極易誘發原本“健康”年輕人本身難以覺察的基礎疾病,加之感染毒素的影響,心臟受到嚴重打擊。如果此時身體抵抗力下降,再加上藥物因素,心率紊亂便在瞬間爆發,甚至發展到心搏驟停的地步。
許多家屬面對突如其來的“心臟驟停”,往往會驚慌失措,甚至萌生“放棄”的念頭。但數據和臨床實踐一再提醒我們——及時施救和專業搶救,幾乎決定生與死的分界線。
鼓樓醫院急診部數據顯示:對突發心臟驟停患者實施黃金4分鐘心肺復蘇,恢復自主心跳的概率高達37.6%;如搶救拖延10分鐘以上,存活率驟降至12.3%以下。
最關鍵的是,如果能在搶救后第一時間找到誘因,如感染、藥物反應、基礎心臟疾病并積極干預,絕大多數患者能逆轉危局,恢復原有生活質量。
![]()
肖女士的案例,就是在醫生堅決搶救、規范甄別病因后,發現其實際為病毒感染合并藥物反應所致心律失常,通過緊急電除顫、藥物撤停和對癥支持治療,48小時后成功恢復心律,脫離危險。這種轉機,只有在“不給命運畫句號”的那一刻到來。
醫學界共識指出,年輕女性在高熱過程中如出現以下信號尤需警覺:胸悶氣短、心悸、暈厥、持續高燒不退、反復用藥效果差。特別一旦抽血檢查、靜脈用藥后短時間內出現突發不適,應立即呼叫醫生,切勿等待觀望。
每一個健康的年輕人都不希望悲劇降臨。但從肖女士的經歷中,我們至少可以提煉出三條實用的自救建議。
![]()
第一步:發熱超3天、用藥無效立即就醫,不拖延。高熱反復超過72小時,切莫再自行“頂一頂”,需要全面檢查、明確病因,尤其排除感染并發心肌受損、風濕免疫疾病等。
第二步:主動告知醫生既往病史與所有用藥。有藥物過敏史、基礎心臟病、家族突發心臟病史等人群更要說明。部分抗菌藥、止痛藥會影響心電活動,醫生只有掌握信息才能精準施策。
第三步:發熱患者監測心率心電,別忽略異常信號。如自覺胸悶、氣短、心悸、持續頭暈、乏力等要及時報告。部分醫院已開展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護,隨時監控風險。
此外,家屬在危急時刻要信任醫生專業,給患者足夠的搶救機會。心臟驟停不是命中注定的“終點”,黃金搶救時間內專業團隊完全有希望逆轉危機。相信科學、配合治療,生命可以重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