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家一向注重營養,最近她卻犯難了。剛從市場買來的新鮮鱸魚,被鄰居提醒“現在海魚不都核污染了嗎,還敢吃?”。晚飯時,家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有人堅決支持享用,有人懊惱心里發怵。
王阿姨回想,這些年餐桌上從鱸魚、帶魚、黃花魚到三文魚,自己吃的海魚種類真的不少,難不成這些美味如今變成了危險品?
類似的疑問,最近在中老年群體中尤為普遍。核污染傳聞、微塑料擔憂、重金屬傳說……各種聲音真假難辨。海魚,究竟還安不安全?會不會是隱形的健康地雷?營養專家和醫生又是如何解讀的?
![]()
今天,我們就帶您科學拆解:海魚到底還能不能吃?該警惕哪些風險?尤其是第2點,很多人容易忽視,建議耐心讀完全文,自有答案。
海魚作為中國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其實一直享有“營養豐富、健康蛋白”的優質口碑。
海魚中富含優質蛋白、DHA、EPA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鈣、鐵、鋅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每天攝入約150克海魚,能有效幫助大腦保持活力,預防心血管問題,有助于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相比于淡水魚,海魚的重金屬、寄生蟲、農藥殘留常被拿出來說事。近年來,核污染成為新的焦點。對此,權威機構與醫療專家的立場非常明確:
正規渠道銷售的海魚,其核污染風險極低。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連續多年的抽檢數據顯示,市場上主流批發、零售的海魚均未檢測出超標核素或重金屬。(2023年、2024年多次公開信息披露)
![]()
微塑料確實在全球海洋中存在,但目前人體主要接觸路徑并非海魚;學術研究顯示,通過安全限量攝入的海魚,微塑料直接致病風險微乎其微。
關于重金屬(如汞、鎘等),科學檢測證實,大部分適宜食用的中小型海魚重金屬含量均遠低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尤其是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等正規漁獲渠道。
換句話說,對于每天適量食用、按照社區菜市場或大型商超正規渠道購買的海魚,絕大多數國人可以相對放心。一味拒絕,其實丟掉了健康與美味。
不過,真正負責任的建議不只是“可以吃”,而是要吃得對、吃得安全。醫生反復提醒,關注這兩大關鍵點即可,大可不必“談海色變”:
一、選擇來源正規,避開高風險種類。
海魚的安全性和捕撈來源、運輸條件密不可分。建議優先采購大型連鎖商超、信譽良好的生鮮市場的海魚產品,盡量不買無證攤販、來歷不明的冰鮮魚。
![]()
同時,避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掠食性魚類(如馬林魚、大型金槍魚等),這些體型較大、壽命較長的魚類容易富集重金屬。相比之下,帶魚、黃花魚、鱸魚、鱈魚、小鯧魚等常見海魚,重金屬含量更低,更適合家庭日常食用。
數據顯示:我國2024年覆蓋20余座城市的海魚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食安風險持續處于低位。
二、適量、科學加工,注意少量即可。
“吃海魚,貴在均衡。”建議每周2-3次,成人每次80-150克為宜。加工上,優先清蒸、燉煮,減少油炸、腌制,既保持營養,也能避免油脂/鹽分攝入過量。
重口味如熏魚、咸魚,建議減少攝取頻率,部分腌制品中亞硝酸鹽偏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當然,特殊人群(如孕婦、兒童、慢性腎病患者)更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個性化選擇種類、攝入量。
![]()
面對琳瑯滿目的海魚,醫生和營養學家建議大家把握這幾條“黃金法則”,讓美味與健康兼得:
留意外觀與氣味:選購時應優先挑選魚體完整、鱗片光亮、沒有腥臭味的新鮮海魚。魚鰓鮮紅濕潤者為佳,腹部膨脹或有異味需警惕腐敗。
看證件,認標簽:正規包裝海魚帶有產地、捕撈批次、檢驗合格證,別忽視“身份證”,別貪便宜買“三無產品”。
安全儲存,適時冷藏:購買后及時烹飪,若需短時間儲存,務必冰鮮或冷凍,防止細菌滋生。
選擇低風險加工法:清蒸、燉湯、煮粥是中老年人食用海魚的“黃金三法”,既易消化又能留住原味和營養。
![]()
特殊人群謹慎選擇:懷孕、哺乳期婦女宜首選小型深海魚(如鱈魚、帶魚),不建議食用不明來源的大型野生魚類。
警惕過量補充魚油、DHA制品:每日食用的魚類已能滿足一般所需。如特殊人群需補充,須遵醫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