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在上海,展在上海
一座城市的視界和能級,可以通過在這里所辦會議的議題、層次和影響力來衡量。
10月16日到18日,2025年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下稱“可持續大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由世界綠色設計組織、新浪集團聯合主辦,新浪財經和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北京代表處承辦,包括冰島總統、克羅地亞前總統、馬爾代夫前總統、聯合國前任秘書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在內的諸多國際政要、國內外政商學等各界領導者前來參加。
![]()
冰島總統托馬斯多蒂爾出席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開幕式并致辭
在可持續大會的前幾天和后幾天,上海舉辦的會議還包括: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全體大會、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知識產權國際論壇、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外灘大會、外灘年會、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大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
早前在6月和7月,陸家嘴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等在上海召開。
接下來,關注點將轉到2025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筑博覽會,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以及2025上海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核心部件展覽會。
今年6月,2025國際會展業CEO上海大會發布稱,上海已有41個展會獲得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在全球主要會展城市中高居首位。
去年,上海共舉辦各類展覽活動896個,其中國際展會面積占總面積的80%以上。越來越多展會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行業展,如中國工博會(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海寶馬展(上海國際工程機械、建材機械、礦山機械、工程車輛及設備博覽會)、中國國際塑料橡膠工業展覽會、法蘭克福上海汽配展、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展覽會等。
而上海車展、ChinaJoy(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亞洲寵物展這樣的展會,更已從行業破圈,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今年8月17日24時,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落下帷幕。在長達395天的展期中,加開了220個夜場和專場,最后一周開啟了7×24小時的“不眠夜”模式,最終創下全球博物館單個收費特展參觀人數、總營收和傳播總量的世界紀錄。
會在上海,展在上海,首店、首發、首秀在上海,旅游購物在上海……這背后,其實是上海綜合實力的體現。
例如,除了得天獨厚的地利和發達的產業體系,上海還有現代化、國際化的服務能力。洋山港可以實現會展物資48小時跨境直達,精密儀器展品通關效率可以壓縮到6小時內,虹橋商務區構建的“會展+高鐵+機場”15分鐘閉環,使進博會期間超過30%的境外客商能實現“落地即觀展”。
這一切,讓“國際會展之都”在上海已經水到渠成。
![]()
上海,離世界很近,離前沿很近
最近我在上海參加了不少會議。我的感覺是,即使是一所大學,一個機構,甚至一家企業,都有可能辦出水平極高的會議。
上周我在上海交通大學參加了“2025可控核聚變未來產業大會”。主會場是一個大型階梯教室,不少人站著聽了幾個小時,因為人太多,還開了一個同步直播的小會議室和一個分會場。
為什么這么熱烈?
因為你能聽到張杰院士談核聚變因何成為人類夢想的終極能源,以及激光聚變能源一旦實施將帶來一場意義更加深遠的工業革命和更大的文明變革;
你能聽到丁洪院士講述未來的四大終極產業——核聚變、量子計算、人工智能(AI For Science)和生命調控;
你能聽到資金規模達150億元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總經理魏凡杰暢想未來10年,如果中國能有效解決“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從1到10”的早期成果轉化問題,會誕生很多改變產業發展趨勢的偉大公司;
只要幾個小時,就能對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全球現狀、各種技術路線,以及中國實踐和創新案例有一個基本了解,這樣的機會真的很難得。
上周我還在海鷗麗晶酒店參加了道彤投資主辦的“生衍萬物 生物制造產業價值伙伴大會”,這里探討的是全球新一輪科技競爭的另一戰略焦點問題——生物制造。美國、歐盟、日本均已將生物制造列為下一代戰略性產業,美國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計劃未來五年投入150億美元支持生物制造創新,而中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將生物制造置于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四大未來產業之首。
除了投資界、產業界、教育學術界的聲音,我們還聽到了上海市科委領導的分享:2024年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國際頂刊發表了158篇論文,占全國總數的30%;《細胞》評選的2024年度12篇最佳論文,上海科學家有3項榜上有名;目前上海每天注冊的科技企業有30多家,現在不只是哈佛畢業的博士到上海創業,有的哈佛教授也來了!這是當天上午他在張江調研時的所見。
親歷了這些會議后,我對這座我長期生活的城市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上海,離世界很近,離創新很近,離前沿研究很近,而且有大量實實在在的創新創業創投實踐。
![]()
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剛剛舉行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全球可持續發展也處于這樣的時期,到了一個關鍵時刻。
10年前,2015年9月,193個聯合國成員國在可持續發展峰會上一致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具體包括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從2016年1月1日起開始實行,并以“不落下任何一個人”為核心原則。
從2016年到2030年,時間已過去2/3。但聯合國官網不久前發布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顯示,在大數據評估的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預計到2030年僅有16.9%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望實現,其余約83%的目標進展緩慢、停滯甚至出現倒退。
相較而言,截至2024年,中國在大數據評估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233個具體指標中,已有141個接近或實現“2030年目標”,占比超過60%。自2020年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中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并且貢獻了全球1/4的新增綠色面積,是為世界“增綠”最快最多的國家。
今年11月,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將在巴西舉行。最近,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領導,23個國家87個機構的160名科學家共同完成了《全球臨界點報告》。報告顯示,地球氣候系統已經跨越了第一個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全球溫水珊瑚礁正在大規模死亡。
還有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11個人中就有1人面臨饑餓,20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從2015年至2024年,全球南方主要城市人口平均熱致死率從0.29%上升至0.36%,全球沿岸海洋富營養化海域面積平均每年增長6300平方千米;從2015年至2022年,全球土地退化比例增加3.38%,相當于2.6個印度尼西亞的面積……
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球攜手合作。而在美國走向單邊主義后,世界把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國。
![]()
世界需要中國,需要上海
2019年,中國提出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世界也希望中國能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方案。
2021年,中國發射了全球首顆專門服務于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目前已有109個國家的科學家在使用衛星數據。
2015年至2024年,依靠中非農業合作,非洲水稻種植面積增長了15.7%,25個非洲國家實現了水稻面積的增長。
今年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的致辭中指出,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重要節點,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目標包括: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等等。
在峰會上,120個國家及歐盟均公布了未來十年溫室氣體減排的新目標。但美國缺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前一天的聯合國大會講話中警告說,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國際目標正面臨“崩潰”的風險。
可持續發展向何處去?
今年9月,兩個與上海相關的國際機構的設立,有可能成為挑戰面前的建設性里程碑。
一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紐約總部宣布,經過193個成員國長達18個月的協商,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將正式落戶中國上海。這是UNDP在亞太地區設立的首個全球性機構,也是其成立68年來首次將核心決策與執行樞紐放在歐美之外。新中心位于上海臨港新片區,負責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監測評估、技術研發轉化和跨國合作協調,預計2026年主體工程完工,2027年正式啟用。
未來五年,預計將有超過2000名國際專家常駐上海,以更加高效地滿足亞洲、非洲等地的可持續發展需求。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這不是單純的搬遷,而是治理理念的升級。
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說,中方支持在上海設立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愿分享中方在綠色、數字、貿易等領域的發展經驗,更好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另一個機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徐匯濱江正式成立。
這是該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10個一類中心,也是在歐美之外設立首個一類中心。其主要職能是促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教育,涵蓋從幼兒到成人的各個階段,致力于為全球全民提供包容、公平、適切和優質的STEM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說,設在中國上海的這個一類中心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機構,更是希望的燈塔。“我們希望能彌合差距,將優質的STEM教育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我有一種預感,正如紐約在“二戰”后伴隨聯合國的建立成為“全球會議之都”,今天,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形勢變亂交織,聯合國必須創設新的國際合作空間,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南方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尋找新動力、新方法、新機制、新治理這一大背景下,上海作為中國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關鍵節點,正在迎來一個歷史性機遇——從擔當國家使命,到為國家擔當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使命。
無論是兩個國際機構在上海的成立,還是國務院批準的可持續大會在上海的舉行,都預示著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上海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創新、人文與生態之城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所垂青的領導性城市。
上海1992年提出了“四個中心”的定位,2014年提出了“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這“五個中心”是上海的鮮明特征,都在不斷發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但上海的發展并不限于“五個中心”。面向2035年,上海的目標是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這“三城”同樣是上海的目標。而這些目標都與可持續發展有關。
說到創新,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前沿科技、“卡脖子”技術的突破。但在上海大模型公司無問芯穹CEO夏立雪看來,有人在安福路喝咖啡,有人在陸家嘴上班打卡,還有人在江邊跑步騎車,這種包容跨界的城市更能滋養AI發展——“在這里能換位思考,跳出固有范式,讓不同背景、學科、領域的人碰撞靈感,從I型人才、T型人才再到π型人才,都能在‘模速空間’相遇,互幫互助,實現產業的融合。”
“模速空間”是徐匯區政府與上海儀電集團聯合打造的高質量孵化器之一,也是全國首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業孵化載體。目前上海已擁有12家高質量孵化器,在大模型、光電量子、智能傳感、人形機器人、合成生物、細胞與基因治療等幾乎所有新興產業前沿賽道都做了充分布局,從創業團隊、金融投資、產業應用、迭代創新等方面全方位加以支持。
說到人文,我想到的并不是上海的大型演唱會票房領跑全國,也不是文商旅發展中有大量對市民和游客的免費與優惠,而是上海不斷加大對外來務工人員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為他們建設“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他們主要在建筑施工、環衛、綠化、快遞、外賣、家政、醫護、保安、保潔、交通等城市建設、運營和生活服務保障行業的一線工作。有些“建設者管理者之家”里還有解決幼托之憂的“寶寶屋”,一對忙快遞的夫妻把孩子送進去,就能出去全力跑單了。
說到生態,不久前在阿布扎比舉行的2025年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基于自然解決方案(NbS)的上海黃浦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實踐》正式發布并入選全球案例。黃浦江流域曾經遍布著劣Ⅴ類水體,如今95.6%的水質達到優良標準。全球卓越的世界級濱水區,對廣大市民來說就是可親可近的生活。
上海有強大且先進的的工業體系,2024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達2.5萬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1.8萬億元,占全市GDP的三分之一。如今,這一體系正在積極踐行綠色化、低碳零碳化發展。
近五年,上海累計評選了306家綠色工廠、4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8個綠色工業園區,上海市的新型儲能、智能電網、循環經濟、綠色材料、綠色燃料等產業的產值規模達到5000億元。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碳金融、碳定價和碳創新中心,上海地方碳市場已納入化工、航空、水運、建筑、數據中心等28個行業400余家企業和近1800家投資機構。
過去,上海“五個中心”的對標者,都是全球各方面的領先城市。在21世紀的今天,上海的不少探索已走在世界前列,上海本身的城市功能與產業的豐富度,也沒有幾個國際大都市可以相比,因此,上海需要有更強的主體性創新意識,以及“會當凌絕頂”“舍我其誰”的更大胸懷、氣魄與想象力。
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例,市場規模、機構數量、基礎設施能力、人才,這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創新可能是努力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用人民幣更好地服務世界,建立中國標準。
2015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在上海建立了運營機構,到今天業務已覆蓋全球189個國家和地區。過去,非洲企業用人民幣向中國合作伙伴付款,需經香港中間行周轉,耗時至少3天,手續費也很高昂。接入CIPS系統后,剛果的鈷礦商的匯款2小時即可到賬,成本降低40%。
今年9月24日,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也開始在上海正式運營,推進與境內外金融基礎設施的跨境互聯互通。
在商品期貨市場,“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上海膠”等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上海價格”正在有效對外輸出。
從做大規模到參與規則和標準的制定,這是時代賦予上海的新任務。
結語:新型領導力與上海共識
在新型全球化時代,需要新型領導力。
21世紀的新型領導力國家與新型領導力城市,和20世紀相比,必然會有新的發展內涵。在不斷的創新中,領導力也將被賦予新的含義。
21世紀的前四分之一個世紀即將結束。上海接下來要塑造的新型領導力,不僅意味著要在實現“五個中心”目標的過程中,發揮引領性作用;還意味著要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努力創造好的經驗和模式,為世界提供方案參考。同時,在這些過程中,在海納百川后,要有更多屬于自己的創新探索、話語標準。
關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曾經有“華盛頓共識”“北京共識”的提法。關于一座世界級城市的發展道路,將來也許會形成“上海共識”。它將基于上海在過去、今天和未來的發展實踐。
會在上海,匯聚上海,薈萃上海,這些新型領導力的構建和發揮,最終是為了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讓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No.6596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秦朔
參考資料:年輕力量閃耀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一座城市和AI的雙向奔赴,范佳來,澎湃新聞。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