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看到三聯生活周刊發出的社會調查視頻:視頻內容大概是:一個小學生在教室里突然大聲哭起來了,而其他同學看見了,并沒有去安慰和關心,而是去找自習老師投訴哭泣的孩子,嫌棄他哭得太吵了。視頻的標題是“唯分數論下,越來越冷漠的青少年”。
三聯生活周刊在6月也發出一個關于現在大學生校園生活調查,視頻里說到:現在的大學生之間較少交流和合作,在大家內心更多把對方當作競爭對手,而非同伴成長。
兩個視頻聯系到一起,其實不難看出。小學階段大家都把時間花在補課和上課上了,沒有時間去體驗和交朋友,自然到了大學也就不會社交,也不知道如何發起一場合作。從小被灌輸的分數決定一切的競爭意識,會延續到大學、工作和生活中。
以分數論英雄的時代,正在抹殺孩子社交和溝通的能力。但可笑的是,在AI沖擊下,機械類型,不需要語言交流的工作將會被取代,而那些需要溝通社交、團隊合作、關系建立的職位才是AI無法取代的。
一、正在發生,但不敢正視的現象:
在現代教育的語境里,分數幾乎就是孩子的身份證明。
孩子考了高分,父母就會在親朋好友面前挺起胸膛;孩子分數一旦掉下來,父母的焦慮與責備便會席卷而來。久而久之,我們似乎默認了一個邏輯:一個孩子的價值,就是分數的高低。
但問題在于,當分數被無限拔高,作為成長重要部分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情緒管理,便被悄無聲息地擠壓掉了。
孩子被塑造成了一臺臺會做題的機器,知道如何寫出標準答案,卻越來越不會表達自己,更不懂得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這種單一化的評價正在讓孩子喪失與世界連接的機會。
想一想,當學習時間被補習班和作業填滿,孩子幾乎沒有時間和同伴自由玩耍,他們的交流方式就逐漸貧乏起來。在集體活動中,他們常常沉默寡言,缺少協商、合作和解決矛盾的能力。分數上去了,但人卻逐漸孤立。這樣的成長,真的完整嗎?
二、看到應試教育背后深層的痛點
1、首先,是單一的評價體系。
分數成為幾乎唯一的尺度,孩子們被迫在一場場考試里證明價值。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用分數定義自己:考得好,才算有出息;考得差,就等于失敗。可現實生活從不是一場單選題,溝通、創造、共情這些能力,才是未來社會最需要的品質,卻被長期忽略。
2、其次,是家長的功利化焦慮。
很多父母相信“分數決定未來”,于是傾盡所有去為孩子加碼學習。孩子想和朋友出去玩,父母會說:“等考上大學再玩也不遲。”可社交培養窗口期一旦錯過,就不可能重來。
父母一邊說“成績是為了孩子的幸福”,卻常常忽視了幸福本身是由人際關系、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共同支撐的。
3、再者,學校教育也被升學率綁架。
課堂被塞滿了題型講解,小組合作和交流討論成了表面形式。孩子們習慣了一個人低頭做題,卻沒有機會在真實的場景中鍛煉溝通和合作。于是我們培養出許多“高分低能”的學生,他們一旦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就會發現自己不會表達,不會團隊協作,甚至害怕社交場合。
這樣的教育模式留下的,是一代代年輕人內心的脆弱。他們在學業上或許曾是“佼佼者”,但在職場或人際關系中卻頻頻受挫。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社交和溝通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缺乏這方面能力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焦慮感。換句話說,我們用分數堆積出的輝煌,很可能正是孩子心理困境的伏筆。
4、其實,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制造分數的工具,而是培養“完整的人”。
陶行知說過,“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生活里不只有分數,還有情感的表達、人與人的合作、對世界的理解與探索。真正好的教育,不僅僅是幫助孩子考上好學校,而是讓他們有能力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
三、如何保持清醒,嘗試走出“脫嵌”
《十三邀》節目中邀請教育學家林小英錄過一期節目,有下面這些對話:
“我們好像知道什么是對的,但好像又在另外一條路上越走越遠”
“一個社會正常的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要完成兩個使命:一個是基礎性,一個是預備性。
基礎性是為整個一生打基礎,而這部分是不能通過分數來表達的,,,預備性,是為職業和生存做預備”
“如果我們改變不了體制層面,但可以改變自己,嘗試從體制和應試中”脫嵌“出來。”
我們知道只以分數評價一個孩子是不對的,但又不得不適應應試教育。知道但無法做到。同樣作為孩子媽媽角色,我是非常能理解這背后的難度。
今年一開學,我家也在“放學后要回家寫完作業再出去玩,還是先玩再回家寫作業”上產生分歧。
一開始都會被“別人家孩子都是先回家寫作業”而干擾。我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允許他先玩”。
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需要父母意識的轉變。形成我允許孩子不走常規路線的意識,再逐漸脫離應試體系,完成林小英教授說得“脫嵌”。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人生不只是由成績決定,陪伴他們學會表達、建立自信,比提高一兩分更重要。家庭中多一些開放式對話,讓孩子敢于說出真實的想法,遠比盯著他們的試卷來得有意義。
“分數論英雄”曾在很長時間里幫助無數孩子改變命運,但今天,它也在悄悄吞噬孩子的未來。當孩子犧牲掉社交和溝通能力來換取高分時,他們或許贏得了考試,卻可能輸掉了完整的人生。
真正的教育,應該讓孩子成為一個敢于表達、善于合作、能在復雜世界中找到位置的人。
如果我們還停留在“以分數論英雄”的邏輯里,孩子就會在孤獨和焦慮中長大。
唯有把教育還原為培養“完整的人”,他們才會帶著自信與力量走向真正的未來。
育兒路上,你不是一個人在艱難前行,加入由父母組成的互助群!
你不僅可以獲得鼓勵安慰,還能得到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同時,我也會持續輸出個人教育經驗和咨詢中的案例分析。
請加我工作微信入群!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聯網大廠HR工作和管理經驗,現已轉行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擅長個人成長、職業規劃、親子教育和關系咨詢。目前專注認知行為治療,擅長解決焦慮和抑郁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