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叔今年62歲,是個身板硬朗、愛散步的退休廠長。最近,小區里流行晚飯后組團快走,大家都跟著勁頭十足。但他發現,明明才走半圈,雙腳就莫名有點發麻、像踩棉花,一陣陣刺癢還想摳一摳。
鄰居們打趣說,“老了腳麻點正常吧!”華叔心里總覺不妥,偷偷查了下,才驚覺自己空腹血糖竟然高達8.2 mmol/L。原以為只是年紀大,哪知腳上的“小毛病”,竟提示身體出了“大問題”!
![]()
有句老話叫“走路看腳,健康全曉”,血糖異常時,身體尤其腳部常會發出警報——只可惜,大多數人都沒放在心上。到底血糖情況,是否真能“看腳知健康”?糖尿病患者腳上會發生什么癥狀,又該如何及時發現、積極應對?
步伐穩不穩、走久了腳有何感覺,看似跟血糖沒關系。但醫學早已證實,長時間高血糖,除了影響內臟、血管,其實對“離心臟最遠”的腳部影響極深。怎么回事?
首先,血糖控制不佳,會引發周圍神經病變。據《中國糖尿病足病管理指南》匯總,超半數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出現神經損傷,首當其沖就是雙足麻木、刺痛、如螞蟻爬行等異常感覺。簡單來說,血液里糖分超標,像給神經“浸了糖水”,感覺慢慢鈍化、傳導失靈,所以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覺腳丫“發蒙”、“踩不實地兒”。
![]()
血管堵塞也是主因之一。高血糖促使血管內皮受損、血脂沉積,導致足部小動脈“像水管堵塞”,遠端供血差,常出現腳發涼、顏色變紫、活動后疼痛。數據統計,中老年糖尿病人中,下肢血管病變發生率高達40%以上。
更可怕的是,皮膚變薄干燥、易裂口也與血糖反常有關。杭州某三甲醫院內分泌科報告顯示,因高糖環境皮膚失水,近30%糖尿病患者反映腳底瘙癢、干裂、小傷口難愈合。這不是小事,細菌乘虛而入,極易升級為糖尿病足潰瘍。
也就是說,走路能否感知地面、有沒有疼痛發麻,其實隱藏著血糖的秘密。腳部就是一面健康“報警燈”,小問題常常“暗示”著大危機。
![]()
如果你或家人有血糖偏高或糖尿病史,那么走路時,請多留意腳部以下幾種典型異常,尤其第一個最容易被誤解為“老毛病”:
腳麻、如踩棉花,走路不穩
這是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典型表現。常表現為雙腳對冷熱、疼痛的感知減弱,像穿著厚襪子;有時夜里輕微刺痛,“螞蟻爬”、燒灼感惱人。數據顯示,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后數年會出現不同程度下肢麻木,早期不疼但覺不踏實。
腳發涼、變色,易抽筋
血糖持續升高,足部小動脈硬化,反應最大就是腳冷、膚色偏暗紫。曾有45歲患者反映:夏天也覺腳底冰涼。醫學研究發現,末梢供血不良可導致肌肉缺血、酸痛、甚至夜間抽筋。此外,走路多了疼得明顯但休息后緩解,也屬典型“間歇性跛行”,為動脈病變信號。
![]()
皮膚瘙癢、干燥、易破潰
覺得腳底常癢,甚至要用力搔撓、抓破,別光怪氣候!高血糖令皮膚失去鎖水能力,皮脂腺分泌變差,誘發干裂脫屑、小水泡、潰爛。約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出現足部反復性皮膚炎、真菌感染。值得重視的是,小傷口一旦出現,往往愈合慢,反復感染,高危人群更可能進展為糖尿病足。
腳部感覺遲鈍,燙傷凍傷不自知
雙腳感知下降后,洗熱水澡、冬天取暖都可能因溫度過高或過低造成無聲傷害。曾有案例:一位老太太冬天泡腳不慎燙傷,因失去痛覺反應,結果小水泡演變為潰瘍,最終不得不入院治療。醫生指出,神經損傷后,保護性反射功能幾乎消失,日常活動如走路也增加跌倒、受傷風險。
這些癥狀,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會一次性出現,但一旦察覺,特別是逐漸加重、反復發作,需盡早檢查血糖,排查神經及血管損傷可能。
多數人都懼怕“糖尿病足”,其實早篩查、早干預,大部分能有效預防!那么,面對腳麻、疼痛、皮膚瘙癢等問題,哪些方法最靠譜?
監測血糖,做到心中有“數”
控制每一次波動,才是根本。國內循證數據顯示,將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低于7.8 mmol/L,明顯降低周圍神經和血管損傷風險。建議定期使用家用血糖儀自測,條件允許可用動態血糖監測(CGM)輔助評估每日波動,不盲目依靠“癥狀判斷”。
![]()
堅持科學運動與飲食調整
運動是控糖的“尚方寶劍”,尤其推薦有氧快走、慢跑,“強度以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為宜,每次30分鐘、每周3-5次。飲食上主張高纖維、低升糖指數食物為主,優選全谷物、豆類、蔬菜,慎用高糖飲料和精制甜點。合理飲食與運動組合,經臨床驗證可降低平均血糖約12%-18%。
每天檢查雙腳,早點發現隱患
養成天天自檢的習慣,無論有無不適都要看一看:有無紅腫、水泡、顏色變化、小傷;每晚洗腳溫度以手背試水,切忌用熱水袋和暖手寶;合理選鞋襪,避免夾腳、磨腳。已有神經或血管病變患者,可尋求內分泌專科和足病門診定期檢查。
及時處理小傷口,防止感染加重
一旦發現潰瘍、流膿、持續不愈合傷口,別自作主張涂抹偏方,請第一時間去醫院。干燥瘙癢可選用溫和潤膚乳,忌用刺激性藥膏。控制感染與血糖,并發癥可顯著下降。
![]()
心理調適與規律作息同樣重要
壓力大會升高腎上腺激素,誘發血糖波動。建議糖尿病患者嘗試適度冥想、深呼吸,保持心情舒暢,同時保證每晚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