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自己漂在漆黑的大海里,四周啥也看不見,就聽見一陣陣低沉的“嗚嗚”聲從水底冒出來,像老唱片機在放一首沒完沒了的歌。
這聲音能傳幾百公里遠,穿透整個大洋,可周圍連個鬼影子都沒有。這就是鯨魚的歌聲:座頭鯨的“鯨歌”。
科學家們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錄下了這動靜,但直到今天,咱還琢磨不透:它們為啥要這么唱?在這么大個海洋里,這歌聲是給誰聽的?
![]()
鯨歌這事兒,主要是座頭鯨的拿手好戲。它們可是海洋里的“金嗓子”,每年冬天從北極游到熱帶海域生娃時,就開唱了。1970年,美國生物學家羅杰·佩恩頭一回用設備錄下這些聲音,結果震驚了整個科學界。
他發表的論文(1971年《科學》期刊)詳細描述了座頭鯨歌聲的復雜結構:每首歌分好幾段,每段由“單元”組成,像“呼呼”、“嘀嗒”這些音節,能重復個十來分鐘,整首歌能拖到20分鐘以上。
![]()
頻率呢?大多在20到200赫茲之間,人耳朵勉強能聽見,但在水里傳得賊遠,輕松跑個160公里,相當于從北京到天津的距離。為啥這么設計?佩恩團隊推測,這跟海洋環境有關,深水層聲音傳得遠,但空曠得很,座頭鯨得靠大嗓門找伴兒。
可問題來了:座頭鯨唱歌圖啥?科學證據指向了“找對象”。雄鯨是主力歌手,只在繁殖季節開嗓,雌鯨則安靜當聽眾。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長期追蹤顯示,歌聲越復雜的雄鯨,越容易勾搭上雌鯨。
![]()
這就像參加相親節目,誰唱得花哨,誰就吃香。2018年,夏威夷大學的研究團隊用水聽器錄了上千小時鯨歌,發現雄鯨會“抄作業”,如果一頭鯨唱出新調子,別的雄鯨很快學會,整個種群曲風就變了。
這可不是瞎鬧騰,而是社交信號:告訴競爭者“這兒我罩著”,或者向雌鯨炫耀“哥有才又有力”。但海洋太大了,座頭鯨常孤零零游著,歌聲常飄進虛空。
![]()
費老大勁唱半天,可能沒誰聽見,這不透著股子孤獨嗎?浪漫的是,一旦雌鯨回應,倆鯨就能配對,歌聲就成了它們愛情的橋梁。
不過,鯨歌的孤獨感,還跟人類活動扯上關系。海洋噪音污染,輪船馬達、海底鉆探的轟隆聲正淹沒鯨歌。人為噪音讓鯨歌傳播距離縮短了六成,座頭鯨得扯著嗓子吼才能被聽見。這多憋屈啊?
![]()
原本空靈的歌聲,硬生生被逼成“噪音大戰”。好在保護措施起了作用,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禁捕令后,座頭鯨數量從1986年的5000頭回升到如今8萬多頭。
可新問題又冒出來,氣候變化攪亂了它們的遷徙路線,有些鯨群迷路,歌聲也跟著亂套。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觀測就發現,水溫升高時,鯨歌變短變急,像在趕時間。保護鯨魚迫在眉睫,要不以后再也聽不到海中的鯨歌了。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