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悄然消逝了……
10月25日晚間,網絡上陸續出現多篇帖子透露,湘潭大學計算機學院年僅37歲的教授劉昊霖于當日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離世。
![]()
令人唏噓的是,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位教授在事發前一天仍精神飽滿地站在講臺上授課,深受學生敬重與喜愛。
可僅僅相隔不到24小時,一位風華正茂的學者便永遠離開了人世。事件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各種猜測紛至沓來,而最終家屬的一句留言,揭開了這場悲劇背后最真實的一面……
![]()
![]()
湖南37歲教授去世
提起湘潭大學,許多人知道它是“雙一流”建設高校,但對其真正的學術地位卻未必了解。
作為由一代偉人親自倡議創辦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湘大如今是湖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重點院校,綜合實力長期穩居全國高校百強左右,遠非普通地方高校所能比擬。
![]()
其學科實力極為突出,數學入選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六個學科的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展現出強勁的科研競爭力。
此外,學校還有8個學科上榜2023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榜單,擁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以及多達4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在高等教育領域,湘潭大學的計算機學院堪稱王牌院系之一。計算機科學能夠躋身ESI全球前1%,意味著其教學和科研水平已獲得國際認可。
能在這樣一所高水平學院中評上正教授并擔任博士生導師,無論放在哪個高校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然而誰又能想到,在這所底蘊深厚的學府里,一位正值黃金年齡的青年才俊竟猝然隕落。
![]()
10月25日,湘潭大學計算機學院發布一則沉痛訃告:年僅37歲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昊霖因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
這一消息如驚雷般震動校園內外,尤其令他的同事與學生難以接受——就在前一天下午,劉昊霖還堅守在《Linux系統》課程的最后一堂課上,神采奕奕地為學生們講解重點內容。
![]()
有學生出于復習需要錄下了那節課的音頻,未曾想這段聲音竟成了老師留在世間最后的聲音。他語氣堅定、邏輯清晰地答疑解惑,絲毫看不出任何身體異常的跡象。
隨著事件被廣泛傳播,許多曾上過他課程的學生紛紛留言追憶:這位老師認真負責、耐心細致,聽到噩耗時仿佛置身夢境,久久無法相信。
![]()
更令人心痛的是,據醫院方面信息顯示,劉昊霖于10月24日晚突發嚴重病情后,醫療團隊立即啟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設備進行全力搶救。
盡管動用了最先進的生命支持技術,仍未能挽回他的生命。10月25日上午9點29分,這位才華橫溢的學者永遠閉上了雙眼,年僅37歲。消息傳出后,輿論場瞬間沸騰。
![]()
![]()
熟悉中國高校體制的人都清楚,能在37歲晉升為湘潭大學的正教授,幾乎是學術晉升道路上的“極限速度”。
要知道,湘大的職稱評審向來以嚴格著稱,而劉昊霖不僅順利通過,還在2023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主持或參與7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CCF推薦期刊論文20余篇,手握10余項發明專利。
![]()
如此耀眼的學術履歷早已將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后。但在這些光鮮成就的背后,或許隱藏著常人難以承受的高強度付出,這也正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焦點:明明已經功成名就,為何依然停不下腳步?
正如前所述,湘潭大學本身已是“雙一流”高校,不僅計算機學科實力雄厚,平臺資源也十分優越。
![]()
按理說,一旦評上教授便可適當調整節奏,享受一定的學術自由。但劉昊霖卻選擇了更加拼命的工作模式,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連軸運轉。
這種“用生命換取學術成果”的狀態,讓人不禁聯想到今年其他幾位英年早逝的青年學者:8月,浙江大學35歲博士生導師杜某某墜樓身亡;
![]()
南京大學33歲女博導東思嘉因病離世,中國計量大學32歲講師石召君突然去世,最年輕的甚至不滿31歲。
他們無一例外都擁有令人艷羨的學歷背景和研究成果,但同時也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高校普遍實行的“非升即走”制度如同一把利劍懸頂,科研指標、項目申報、教學任務層層疊加,壓得人喘不過氣。
![]()
雖然同事們感慨“他走得太突然”,但這看似突如其來的倒下,極有可能是長期熬夜、高壓工作積累下的必然結果。
醫學研究表明,此類急性病癥多屬心源性猝死,往往由潛在的基礎疾病疊加過度疲勞共同引發,成為壓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這背后,還藏著不為人知的深層真相……
![]()
家屬一句話戳破真相
自劉昊霖去世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以來,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評論區眾說紛紜。
有網友分享親身經歷稱:“很多985畢業的博士去了非頂尖高校拼命干活。我們老師就是華南理工博士出身,既要帶科研、上課,又要指導研究生、帶隊參賽,甚至連培養方案修訂都壓在他身上。”
![]()
“我修過一門新課,就是他新開設的。擔心我們理解困難,他堅持把實操過程錄成視頻上傳平臺,每一節錄制時間幾乎沒有早于午夜12點的,凌晨2到3點完成更是常態。”
“有一次實驗流程特別復雜,他整整通宵一夜幫我們排查錯誤。大家都看在眼里,正因如此,他的課題組和競賽團隊總是報名火爆。”
![]()
也有網友指出:“37歲能當上教授,一定是拿命拼出來的。白天寫論文、跑項目、應付各種會議,晚上還要處理家庭事務,根本沒時間好好休息。”
還有人感嘆:“前一天還在講課的壯年教授,第二天就驟然離世,這不僅是湘潭大學的重大損失,更值得全社會深刻反思。”
![]()
剛剛獲評教授僅一年,生命便戛然而止,最大的可能性是在此前漫長的評職過程中長期透支健康——持續撰寫論文、申請項目、應對考核,心理負擔沉重。
最終導致身體機能嚴重受損,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上有高堂、下有稚子,這樣的‘成功’究竟意義何在?無論學位多高、成就多大,首要前提是保重自身。
![]()
就在眾人揣測劉昊霖為何如此拼命之際,疑似其親堂妹在社交平臺評論區的一段話揭開了謎底:“哥哥一直希望能通過人才引進調回長沙工作,只為給孩子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
這句話一出,無數爭論瞬間歸于沉默。原來,他拼搏的動力并非為了個人名利,而是源于一位父親對孩子未來的深切期盼。
![]()
在家人眼中,劉昊霖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2006年考入四川大學這所985名校,順利完成本碩博學業,2015年博士畢業后即入職湘潭大學,從講師一路晉升至教授,歷時不足十年。
這條堪稱典范的成長路徑,承載著整個家族的榮耀。但這份榮耀背后,是一位父親深藏內心的焦慮——他渴望回到長沙,那里有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頂尖高校,計算機行業人才集聚。
![]()
即便他已經身為正教授,若想通過人才引進機制進入長沙的重點單位,仍需拿出更具分量的科研成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不得不持續沖刺:爭項目、發論文、做實驗,神經始終緊繃。
但細細思量,這份執念真的必要嗎?湘潭本身教育資源并不薄弱,且作為“雙一流”高校教職工,其子女在入學等方面本就享有政策傾斜。
![]()
長沙的教育條件或許更優,但是否真的到了“非去不可”的地步?就像許多家長不惜重金購置學區房,以為能為孩子鋪平前路,卻忘了自己才是孩子成長中最堅實的依靠。
劉昊霖的離世,直擊千萬父母內心深處的痛點。我們總在為孩子的“未來”奔波勞碌,想著積累財富、搶占資源,卻常常忽視了“當下”的陪伴與存在。
![]()
沒有父母的溫情守候,再優質的教育資源也會失去溫度。他37歲登上學術高峰,本應迎來陪伴孩子成長的美好時光——看著他們升學、成人、成家立業。可惜這一切,永遠定格在了10月25日。
10月26日下午6時,劉昊霖的告別儀式在寧鄉舉行,湘潭大學計算機學院官網首頁已變更為黑白色調以示哀悼。
![]()
那個前一天還在課堂上為學生劃重點的老師,那個一心想要給孩子更好明天的父親,就這樣匆匆離去。愿他在另一個世界安息,也愿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對此,你們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