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聯合國即將迎來五年一次的高層權力更迭,2027年1月1日,第十任秘書長將正式接替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執掌這一全球最大國際組織。這場換屆不僅關乎機構本身的未來走向,更牽動著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層變革。
2
然而,在提名程序尚未正式啟動之際,美國突然提出“全球擇優”的選拔主張,公然無視長期以來形成的地區輪換默契,尤其繞開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國家普遍期待的“拉美輪任”慣例,此舉迅速在國際外交圈掀起軒然大波。
3
對中國而言,這場看似遙遠的政治角力實則與自身外貿格局息息相關。美國在此關鍵時刻打破規則,究竟意欲何為?其背后的戰略圖謀又將如何影響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生存環境和合作空間?
![]()
4
要理解當前爭議的核心,必須回溯聯合國秘書長選舉長期遵循的非正式原則——地區輪替機制。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至今,九位秘書長分別來自不同區域:歐洲共產生三位,非洲兩位,亞洲兩位,南美洲僅有一位。
5
上一位來自拉美的秘書長是秘魯人哈維爾·佩雷斯·德奎利亞爾,他于1982年至1991年間任職。按照各大洲輪流擔任的傳統邏輯,本次確實已輪至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這也讓該區域多個國家對此次競選抱有高度期待。
6
根據既定流程,聯合國安理會與大會主席將在2025年底前聯合發布通知征集候選人,2026年內完成全部選舉程序,新任秘書長將于2027年初就職,任期五年。這一時間線原被視為拉美實現歷史性突破的重要窗口。
![]()
7
但美國并未按預期保持沉默,反而由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多蘿西·謝伊公開表態稱,如此關鍵的領導崗位應完全基于能力與資歷進行選拔,并鼓勵所有地區組織推薦人選參與競爭。
8
這番言論表面強調公平透明,實則暗藏戰略意圖。國際危機組織聯合國事務主管理查德·高恩指出,特朗普政府早已意識到,通過主導下一任秘書長人選,美方有機會深度重塑聯合國的發展方向,甚至可能推動進一步壓縮聯合國預算與職能規模。
9
歷史經驗表明,此類操作并非首次。1996年,時任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因美國堅決反對而未能連任,成為唯一一位未獲連任的聯合國領導人。如今華盛頓再度出手,目標顯然仍是將聯合國變為服務于單邊利益的政策工具。
![]()
10
美國的立場立即引發拉美國家強烈反彈。巴拿馬常駐聯合國副代表里卡多·莫斯科索在安理會發言中明確表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治理經驗與代表性,理應在最高行政職位中得到充分認可與體現。
11
俄羅斯方面的反應則顯得更為微妙。常駐聯合國代表瓦西里·涅邊賈指出,地區輪任雖為傳統,卻非強制性規定。他承認拉美擁有“道義上的參選資格”,但也強調不應排除其他區域優秀候選人的可能性,遴選標準最終應以功績為核心。
12
他還特別補充:“我們不反對女性憑借實力勝出,但專業素養必須優先于性別因素。”此言無形中呼應了另一股正在上升的全球呼聲——選出首位女性秘書長。
![]()
13
近年來,關于聯合國需要一位女性掌舵人的討論持續升溫。丹麥常駐聯合國大使克里斯蒂娜·馬庫斯·拉森直言:“八十年過去了,是時候讓一位女性來領導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多邊平臺。”
14
事實上,多位具備競爭力的女性候選人已進入公眾視野。智利已宣布將提名前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參選,她曾長期擔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在國際人權與公共治理領域享有廣泛聲譽。
15
哥斯達黎加也計劃推出前副總統麗貝卡·格林斯潘作為候選人。這位資深經濟學家不僅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歷史上首位女性秘書長,還在推動南南合作與可持續投資方面積累了深厚經驗。
![]()
16
此外,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格羅西已率先宣布參選意向,宣稱自己愿扮演“各方均可接受的橋梁角色”,試圖以技術官僚形象爭取跨陣營支持,使得整體競爭態勢更加復雜難測。
17
盡管候選人眾多,但最終結果仍取決于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這意味著,無論誰獲得廣泛支持,只要遭到美國否決,便無法順利上任。因此,華盛頓的態度無疑將成為決定性變量。
18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政治博弈中,中國的立場始終清晰而堅定。
![]()
19
從官方表態到實際行動,中國一貫主張維護聯合國地區輪任的傳統做法,認為這是保障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權、提升多邊體系包容性的重要基石。
20
這一立場并非抽象的政治口號,而是與中國現實經貿利益緊密相連。據駐墨西哥大使陳道江在2025年9月透露,中拉雙方正充分利用經濟結構互補優勢,共同引領“全球南方”國家的協同發展進程。
21
目前,中國已成為拉美地區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連續七年實現穩步增長,展現出強勁的合作韌性與增長潛力。
![]()
22
2024年全年,中拉貿易總額攀升至5184.7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其中中國自拉美進口達2414.7億美元,向該地區出口2770億美元,進出口基本保持均衡狀態。
23
作為拉美第二大經濟體,墨西哥在中拉貿易總量中的貢獻超過五分之一。在其高達6171億美元的年度出口總額中,中國市場所占份額逐年擴大,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需求方。
24
這種深度融合的經貿關系決定了中國在聯合國改革議題上必然傾向于支持能夠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維護多邊主義秩序的候選人。
![]()
25
美國當前的攪局行為,實際上為中國外貿埋下了三重潛在風險,首當其沖的是多邊貿易規則制定主導權的爭奪戰。
26
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貿易總額較上年同期增加約5000億美元,主要驅動力來自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擴張以及制造業出口回升。
27
而中國在電子產品、綠色交通工具等領域的出口表現尤為亮眼,正是這一新興趨勢的核心參與者與受益者。
![]()
28
一旦美國扶持的候選人成功入主聯合國,極有可能推動削弱UNCTAD等多邊經貿協調機構的功能定位,甚至倡導回歸單邊主義或區域性保護政策。
29
這將直接壓縮中國在全球貿易談判中的話語空間。例如,近年來中美在新能源汽車出口問題上的摩擦頻發,若缺乏UNCTAD提供的權威數據支撐與中立仲裁機制,中國企業應對反傾銷調查的能力將顯著下降。
30
其次,中拉貿易的穩定性面臨挑戰。拉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設備的關鍵出口市場,同時也是大豆、銅礦、鋰資源等戰略原材料的主要供應地。
![]()
31
2024年的統計顯示,中國從拉美進口的商品中,資源類占比達到18%;對拉出口的產品中,制造業制成品占比高達12%。這種雙向依賴的貿易結構高度依賴穩定、可預期的國際合作框架。
32
如果“拉美輪任”傳統被強行打破,可能導致該地區國家在聯合國體系內減少與中國政策協調的意愿,甚至在美國壓力下調整對華貿易立場。
33
以墨西哥為例,該國已成為中國車企布局北美市場的跳板。多家中國企業在當地設立汽車組裝基地,產品經墨輸美規避部分關稅壁壘。一旦中墨合作氛圍惡化,整個海外制造網絡都將受到沖擊。
![]()
34
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前景。許多中拉重大基建項目,如巴西里約熱內盧港口現代化工程、阿根廷圣胡安省光伏電站群建設,均需聯合國相關機構提供合規認證、環境評估及融資背書。
35
倘若聯合國在未來被主張“精簡機構”的勢力掌控,這些項目可能遭遇更嚴苛的環保審查、更高的融資門檻,乃至被貼上“不可持續投資”的標簽,從而大幅抬升企業的運營成本與落地難度。
36
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明確指出,中國正通過拓展多元化市場、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經貿紐帶,在全球貿易波動中維持出口韌性。而美國此時干預聯合國人事安排,本質上是在動搖這一穩定格局的基礎。
![]()
37
值得欣慰的是,拉美國家并未被動接受現狀。正如理查德·高恩所言,他們正積極整合區域力量,開展系統性游說行動,力求把握住屬于本地區的“歷史性時刻”。
38
智利與哥斯達黎加提前公布候選人名單,正是拉美集體發聲、凝聚共識的具體體現,標志著該地區不再甘于邊緣化角色。
39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通過務實合作增強戰略互信。自2025年以來,中拉之間已新增三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意向,涵蓋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多個前沿領域,雙邊經貿的內生動能不斷增強。
![]()
40
這種不斷深化的合作基礎,使中國在全球治理議題上擁有了更強的議程設置能力與道義影響力。
41
歸根結底,美國打著“擇優錄取”的旗號介入選舉,實質是企圖將聯合國轉變為服務于本國霸權意志的“戰略杠桿”。而中國所面臨的外部風險,正是源于這種單邊思維對多邊機制的侵蝕與瓦解。
42
這場高層人事更替之爭,不僅決定誰將執掌聯合國,更將深刻塑造未來五年中國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在全球化深度交織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能在破碎的國際秩序中獨善其身。
43
從當前局勢判斷,拉美候選人依托地區輪任傳統與發展中國家廣泛支持,仍具備較強競爭力;美國雖可制造障礙,卻難以徹底扭轉國際社會對公平與代表性的普遍訴求。
44
對中國來說,無論最終人選花落誰家,堅定不移地支持發展中國家權益、捍衛開放包容的多邊貿易體制,都是穩固外貿基本盤的根本路徑。
45
這場博弈終將證明:任何試圖以強權操控國際機構的行為都難以為繼,唯有堅持平等協商、合作共贏的原則,才能真正實現全球治理體系的良性演進。這不僅是聯合國創立之初的初心所在,更是當代國際貿易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