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生物谷(ID:BIOONNEWS)
性行為常被視為親密關系的溫度計,也是許多人在感情中尋求連接與確認的重要方式。
不過,也有那么一群人走在另一條路上——他們可能談過戀愛,也可能從未開始,但共同點是:Ta們終身沒有發生過性行為。
無論是有感情但無性關系,還是無感情也無性關系,這些人都背離了生物基因的繁殖本能、尋求情感連接、快樂與探索等諸多大多數人會順其自然選擇的性沖動。
這不禁令人好奇:那些從未有過性行為的人,究竟有何不同?是性格使然?是環境所困?還是基因里就寫好了這樣的劇本?(真是個羞羞的話題,但請大膽看下去!)
近日發表在
PNAS上的一項大型研究,首次為這群“人間免愛金牌”持有者繪制了一幅集體畫像。這項研究利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中約40萬名39至73歲中老年居民的數據,結合基因信息,系統性地揭示了與終身無性相關的表型特征、社會生態因素及其遺傳基礎。 這是是目前關于“性缺席”最全面的研究之一。 結果發現: 終身無性是遺傳傾向、個人性格特質、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宏觀社會經濟環境共同作用下的復雜結果。那些終身無性者,往往智商更高、學歷更亮眼、煙酒不沾,但也更容易內向、體弱、社恐,并且早早戴上了那副象征“學識”的眼鏡。
這么看來,“智者不入愛河”,還真是十分的貼切?!
![]()
40萬人基因數據+社會統計
本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數據,共納入了455978名具有歐洲血統且擁有完整遺傳與表型數據的個體(包括247340名女性、208638名男性和1名性別信息缺失者)進行分析。
參與者年齡在39至73歲之間,均已過了適育年齡。這意味著他們的“無性狀態”更可能是終身性的,而不僅僅是“還沒遇到對的人”(這里的“終身無性”被定義為:從未經歷過陰道、口腔或肛交)。
研究人員系統收集了他們的健康、認知、生活方式信息以及血液、尿液和唾液樣本以便后續研究。分析內容包括:
1. 表型數據:包括心理健康、社交習慣、物質使用、認知能力、職業等251項指標;
2. 基因數據: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檢測1000多萬個基因位點與性缺席的關聯;
3. 社會環境數據:包括居住地性別比例、基尼系數(衡量收入不平等)、家庭收入等。
此外,研究還對比了“無子女”群體,以區分“無性”與“無后代”兩個群體之間的異同。
孤獨的“學霸”,健康的“宅人”?
通過對超過40萬名參與者進行分析后,研究者發現,僅約1%參與者(3929人:2068名女性和1861名男性)報告終身無性行為。
與有過性行為者對比,終身無性行為者在多項生理、心理及行為指標上表現出明顯差異,包括:無性行為者生活習慣更健康,不怎么抽煙喝酒,其中,男性表現出握力較弱、上肢肌肉量偏低等特征,且佩戴眼鏡的年齡較早,提示青少年時期的形象管理可能對親密關系建立產生長期影響。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更容易感到緊張、孤獨和不開心,在神經質、孤獨感和不幸福感等負面情緒指標上的得分更高。
研究還同時分析了“無子女”群體。盡管兩個群體在“社交疏離”和“幸福感低”上有相似之處,但無性行為者與心理健康和物質使用(如煙酒)的關聯更為強烈。而“無子女”則與工作時間更長等職業因素關聯更緊密。
![]()
圖1:無性與健康、心理和行為結果的表型關聯
男性更看身體,女性更看環境
進一步,研究探索了生活環境與無性行為之間的關系,發現性缺席的關聯在男女間存在明顯差異:
● 對男性而言,握力、收入、親密關系等因素與性缺席關聯更強;
● 對女性而言,職業特征(如工作時長)與無子女關聯更密切。
研究者推測,這可能與社會對男性“強壯”、“養家”的期待有關,也可能源于男女在報告性經歷時的文化差異。
此外,研究還發現,當前居住地的性別比例與收入不平等,也是無性行為的“隱形推手”,例如在男性無性行為者更多生活在女性較少的地區(r = -0.07);男女在貧富差距大的地區都更容易性缺席(r = 0.09–0.15)。有趣的是,出生地的社會環境并無顯著影響,這說明“找對象”主要看你現在住哪兒,而非你從哪兒來。
“母胎單身”也與基因有關?
你是否曾覺得自己“注孤生”像是某種宿命?最新科學研究表明,這感覺可能真有幾分道理——一個人的“無性經歷”,確實與他的基因有關。
通過對超過40萬人的基因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首次捕捉到了與“終身無性”相關的遺傳信號。結果顯示,“無性”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遺傳的:在男性中,約17%的差異可由常見基因解釋;女性則為14%。換句話說,假如有100位長期“母胎單身”的男性,其中大約17人的情況,可能與他們的基因構成有關。
這個比例是高是低?我們不妨做個對比:身高的遺傳力高達約80%,抑郁癥約為30%-40%。由此可見,“無性”的遺傳影響力雖不占主導,卻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更有趣的是,男性和女性在這方面的遺傳相關性為0.56。這意味著,雖然兩性間有一部分基因影響是共通的,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是各自獨有的。
![]()
圖2:無性行為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研究還追蹤了一個關鍵細節:一個與較高無性風險相關的基因版本(rs4654352),在過去1.2萬年里,其在人群中的比例從87%一路下降到了56%。
這個持續萬年的下降趨勢暗示,這個基因可能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長河中,一直受到自然選擇的溫和“修剪”。畢竟,在繁衍即王道的進化劇本里,傾向于不參與繁殖行為的基因,確實更容易被慢慢邊緣化。
“無性”不是孤立的特質
為了驗證發現的可靠性,研究者們進行了多輪分析。他們構建的“無性多基因評分”不僅在獨立樣本中有效,還在澳大利亞人群中也顯示出同樣的預測力——比如能預測更少的性伴侶、更晚的初次性行為等。
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家庭環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很小,僅為7.4%,遠低于教育、身高等特征。這說明,基因對“無性”的影響是直接且穩定的,不太容易被環境混淆。
更宏觀地看,“無性”并非一個孤立的狀態。通過遺傳相關性分析,研究者發現它置身于一個復雜的特質網絡中:
● 與高認知和自律相關:無性行為與更高的認知能力、社會經濟地位顯著正相關,且與更低的煙酒使用傾向緊密相連。
● 與特定心理特質相連:它在遺傳上與自閉癥譜系、厭食癥風險呈正相關,而與多動癥、創傷后應激障礙及外向性等特質呈負相關。
● 與“無子女”高度同源:無性行為與“有性但無子女”特征存在高度遺傳重疊,且兩者關聯模式高度相似。
這一切都說明,“無性”并非一個簡單的個人選擇,而是一個集遺傳傾向、認知特質、心理狀態與社會環境一起的復雜生命故事。
![]()
圖3:無性與各種復雜特征之間的遺傳重疊
小結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首次大規模揭示了無性行為與多種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之間的關聯,并指出基因在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為我們理解人類性行為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所以說,一輩子對性不感興趣,既不是“這人標新立異、太挑剔”,也不是“家庭、社會有問題”,而是基因、身體、心理、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然科學也只揭示了相關性,而非因果性。也許茫茫人海中,你只是還沒遇到那個也愛在家宅著的靈魂伴侶呢~
參考文獻:
Abdellaoui A, Wesseldijk LW, Gordon SD, et al. Life without sex: Large-scale study links sexlessness to physical, 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socioecological factors, and DN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5;122(38):e2418257122. doi:10.1073/pnas.2418257122
撰文|M
編輯 | lcc
來源 | 生物谷(ID:BIOONNEWS)
未經授權,禁止二次轉載,如有需要聯系原公眾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