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七號宋
好消息,車輛出廠合格證要改,能做貓膩的空間縮小了。
可能還有人不太清楚車輛出廠合格證的重要性。它關系到大家買車、用車的全過程。在車輛上牌時,合格證是必須提交的材料之一;它也是車輛年檢、辦理保險的重要依據。
![]()
圖注:它是國家頒發的、用于證明車輛各項技術指標合規的憑證。
既然牽涉的利益如此大,一些問題就不得不重視起來:
1、為什么工信部要改,這東西好不好改?
2、改了車輛出廠合格證,會讓車企很難受?
3、會不會即便改了,依然有漏洞被鉆呢?
為什么工信部要改,這東西好不好改?
在工信部表格中,他們提到了“目的、意義”,原話是這樣的:
面對新能源汽車電池溯源等新需求,現行標準的部分條款需要進行補充及優化,從而去順應當前行業發展趨勢。合格證包括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儲能裝置單體及總成等關鍵信息為核心,在合格證上完整、準確地展示其關鍵信息,旨在強化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監督管理,從源頭筑牢產品安全防線,支撐汽車行業生產者履行信息公開責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要知道GB/T 21085-2020標準上一個版本還是GB/T 21085-2007,隔著13年之久。如今只過5年就要改,很顯然,這正是針對當下用戶關注的痛點做的及時反應。今年工信部針對汽車安全做了很多整改工作,看來本次動作也是其中一環。
![]()
目前的車輛出廠合格證,其實是沒有這些信息的。如果未來加上相關內容,那么在發生輔助駕駛事故、電池安全爭議時,就能有更多的信息支撐和依據。
![]()
那這個新標準推行會不會很難呢?
其實不會太難。這次并不是要推翻原有的GB/T 21085-2020標準,而是修訂。根據《車輛出廠合格證》強制性國家標準項目建議書來看,這是在原標準基礎上的更新。
這點非常關鍵。說明工信部整體認可此前標準的框架,只是認為部分細節已過時或存在漏洞。通常來說,修訂標準的流程要比制定新標準更簡單,推進效率也更高。
車輛出廠合格證要改,會讓車企很難受?
這里提到三點:
1、組合輔助駕駛系統;
2、儲能裝置單體關鍵信息;
3、儲能裝置總成關鍵信息。
工信部選擇的時間點很巧妙。因為更早之前,他們已經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這一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過意見。這是國內首次針對L2級輔助駕駛制定的強制性國標。所以這套標準一旦正式實施,立刻就會起到關鍵作用,所有車企都必須要強制性進行此標準的檢測過程。
![]()
這里有個基本邏輯:雖然強制性國標有法律效應,但如果不查,也不一定能確認車企是否真正執行。現在一旦把它和車輛出廠合格證掛鉤,車企就逃不掉了。
此前出廠合格證上雖然也會標注電池單體和總成的信息,但非常簡單,一般只寫電池類型(比如三元鋰或磷酸鐵鋰)和封裝企業名稱。例如“電池單體由某公司提供,總成由某公司制造”,卻沒有更細的信息。以后可不能再這么簡單帶過了。
同樣的,這項修訂還很可能會間接推動GB/T 31467-2023《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包和系統電性能試驗方法》以及GB 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的更廣泛落實,因為這些測試數據信息都有可能在合格證上出現。
![]()
另外,第二點和第三點看似重復,其實組合在一起,討論的正是“電池混裝”問題。
什么是“電池混裝”,為什么它是個大麻煩?混裝問題在業內已經鬧得很兇。簡單來說,混裝主要有三種情況:
1、同一臺車:采用了不同類型的電芯,比如部分是磷酸鐵鋰,部分是三元鋰;
2、同一款車:有的車用A廠家的電池,有的車用B廠家的電池;
3、同一臺車:雖然電芯類型一致,但來自兩家以上供應商。
舉個例子,蔚來此前75度電池包采用過三元鋰與磷酸鐵鋰混裝方案:主電池部分是磷酸鐵鋰,四角還布置了四塊三元鋰電芯。這么做的難點在于兩種化學體系的SOC估算方式不同。如果廠家明確告知消費者,而且主要電芯占主導,大家的接受度可能還行。
但后兩種情況就讓人不爽了。第二種就像“回力賣耐克的價”,消費者花一樣的錢,拿到的卻不是同樣的電池。雖然從成本角度看,不同供應商產品不一定孰優孰劣,但關鍵是——用戶有知情權。
![]()
第三種混裝更復雜,對用戶來說,最大影響是電芯一致性。如果電芯在容量、內阻、開路電壓等參數上存在差異,就會導致充放電不均衡,部分電芯可能因為過度充放電而加速老化,最終縮短電池壽命。
所以考慮到這些問題,如果出廠合格證規范了這些內容,我想車企會從新考慮電池選型,宣傳時也會更謹慎。
會不會即便改了,依然有漏洞被鉆呢?
從目前情況看,工信部的動機是好的,抓住了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監管點。但根據經驗,很多標準其實依然是有漏洞的,不乏有人要鉆空子。
新標準還在征求意見階段,尚未正式落地,我們僅做下探討,分析可能的漏洞點:
1、多部門協同,信息可能出現疏漏
《車輛出廠合格證》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歸口單位是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而汽車檢測與認證涉及市場監管總局、交通運輸部、公安部交管局、生態環境部等多個部門。所以這是一項多部門協作的工作,信息傳遞鏈條很長,任何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誤標。
![]()
此前就有車企將“三元鋰電池”誤打成“磷酸鐵鋰電池”的情況。未來隨著合格證信息量增加,需要提供的證明材料更多,出錯的可能性是否會更大呢?
2、組合駕駛輔助系統信息,是否會變化?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信息有沒有可能在后續發生變化?
現在不少L2級車型都有潛力通過OTA升級達到更高級別,比如L3。特別是現在智能網聯汽車習慣預埋硬件,算力也足夠充盈。那未來,車企隨著輔助技術系統升級,當遇到事故后,是按出廠許可證上的信息判斷嗎?這可是劃分責任主體的關鍵。
![]()
3、是否可能引發責任轉移?
這點其實已經在發生。當車企出現安全問題時,往往會將矛頭指向零部件供應商,自己輕松脫身。未來如果合格證上信息更細,車企更容易把問題歸咎于電池廠、傳感器廠、甚至芯片廠,責任轉移可能會被進一步放大。
總結
車輛出廠合格證的修訂,牽動著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監管神經。以后買車,買到什么電池、配了什么系統,都一目了然;對車企來說,這是一種約束,再想做信息隱藏、供應切換,就不那么容易了。
但我們也不能認為這就100%穩了,執行落地仍有復雜的多部門協同挑戰。能否真正實現從源頭筑牢安全防線,既要看標準寫得多細,還要看執行有多嚴。當然,這些也只是擔心,相信工信部推進汽車安全的決心。
總之啦,現在大環境越來越規范,未來汽車安全、信息透明度、責任界定肯定會更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