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二十年前回老家,總能看到爺爺戴著草帽,在齊膝深的稻田里摸魚。那時候村里家家戶戶都在稻田里養魚,秋收時不僅能收割金燦燦的稻谷,還能從泥水里撈出活蹦亂跳的鮮魚,整個村子都沉浸在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喜悅之中。
![]()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種熱鬧的景象漸漸消失不見了。去年再回到鄉下,放眼望去盡是整齊劃一的稻田,田埂上不再有捕魚的竹簍,溝渠里也看不見魚影了。
以前很火的稻田養魚,為什么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了呢?
![]()
稻田養魚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浙江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更是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這種“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模式,曾是我國南方丘陵地區農民的生存智慧。水稻為魚提供遮陰和有機碎屑,魚則吞食害蟲、疏松土壤,排泄物還能肥田,形成完美的生態循環。
![]()
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統計數據,傳統的稻田養魚可使水稻增產5%-10%,每畝還能收獲20-50公斤的鮮魚。
![]()
然而,這樣的黃金時代近年來逐漸式微。以青田為例,傳統的稻田養魚受限于小規模經營,經濟效益已逐漸落后于現代化的生產方式。
數據顯示,南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月收入普遍超過兩千元,而傳統的稻田養魚每畝年收入僅數百元。巨大的經濟差距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漁網,涌入城市。
![]()
更重要的是,現代農業技術的革新徹底改變了農田生態。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化肥和農藥的大規模使用,稻田養魚模式受到嚴峻的沖擊。殺蟲劑中的有機磷成分對魚類的毒性極強,往往在一場農藥噴灑之后,田里的魚就翻著白肚浮上水面。
![]()
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人選擇堅守傳統,有人嘗試創新,比如將傳統的粗放養殖改為規模化精養。通過硬化田埂、投放飼料、科學管理等措施,田魚畝產從20公斤躍升至150公斤,利潤增長4倍多。
不過,這種現代化改造雖然提高了經濟效益,卻引發了相當大的爭議:原本“賤生易長”的田魚變成了依賴人工干預的商品魚,傳統模式的生態價值被大大削弱。
![]()
另一邊,農藥的使用陷入兩難境地。有些農民發現,使用低毒農藥井岡霉素時,只要提前加深田水、分段施藥,魚的存活率仍能保持在80%以上。但大多數農戶為追求產量,仍選擇高毒農藥,導致魚稻共生系統瀕臨崩潰。
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的衰落,本質上是不同價值體系的碰撞。2023年,我國稻漁綜合種養雖產出416萬噸水產品,但僅占淡水養殖總量的12.2%,相比池塘養殖的規模化效益弱勢明顯。
![]()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更是讓小規模養殖難以為繼,有些地區嘗試的“公司+村集體”模式雖實現了畝均增收1000元,但需要統一管理和技術支持,普通農戶難以復制。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種消失正在改寫農業文化基因。青田龍現村的村民觀察發現,原本適應稻田環境的田魚,移植到其他水域后生理特征會發生改變,這說明特定生態環境對物種特性的塑造至關重要。
![]()
所以,當越來越多的傳統品種消失,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種養殖方式,更是千年積累的生態智慧。
![]()
站在田埂上,看著遠處機械收割的稻田,我不禁想起了爺爺說過的話:“魚和稻就像兄弟,缺了誰都不熱鬧。”稻田養魚的消失,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陣痛,卻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