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探索極端環境的過程中,潛艇和空間站是兩個標志性的密閉空間,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天上。然而,潛艇兵通常只能在水下駐留約90天,而宇航員在空間站的駐留時間卻能長達一年甚至更久。為什么兩者差距這么大呢?
棲身環境天壤之別
潛艇的內部空間堪稱“鋼鐵牢籠”,以常規潛艇為例,在數千噸級的艇體中,除了武器系統、動力裝置和各種精密儀器,留給艇員的生活空間極其有限。官兵們的床鋪狹窄到僅能容納一人翻身,常常是上下三層鋪位緊密排列,私人空間幾乎為零。
![]()
更糟糕的是,潛艇在水下航行時,設備運行產生的熱量會使艙內溫度飆升至30-40℃,濕度也很高,悶熱潮濕的環境極易引發皮膚病和呼吸道疾病。
相比之下,空間站的環境堪稱“太空公寓”。以中國空間站為例,其核心艙和實驗艙為宇航員提供了相對寬敞的活動空間,每位宇航員都有獨立的休息艙,艙內配備了睡眠區、個人儲物柜和閱讀燈。
![]()
空間站還設有透明舷窗,宇航員可以隨時欣賞地球的壯麗景色,這種視覺上的“解壓”是潛艇兵難以想象的。
此外,空間站的溫度和濕度始終保持在人體舒適范圍內,空氣循環系統能有效過濾異味和有害物質。
生命支持系統截然不同
潛艇的生命支持系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于水下環境的特殊性,潛艇無法像空間站那樣通過定期補給來補充物資。其空氣再生主要依賴化學方法,例如使用過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但這種方法效率有限,且會產生大量熱量。
![]()
淡水供應同樣緊張,雖然潛艇配備了海水淡化裝置,但每天的產水量僅能滿足基本需求,洗澡、洗衣等日常活動都受到嚴格限制。
空間站則擁有高度先進的生命支持系統。國際空間站的水回收系統能將宇航員的尿液、汗液甚至呼吸產生的水蒸氣回收處理,循環利用率超過90%。
空氣處理方面,空間站采用薩巴蒂爾反應,將二氧化碳與氫氣結合生成水和甲烷,不僅有效去除了二氧化碳,還能為宇航員提供額外的水。
![]()
此外,空間站通過定期的貨運任務補充食物、氧氣和其他物資,確保了長期駐留的物資需求。
心理壓力的冰火兩重天
潛艇兵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為狹小的空間、長期的黑暗和噪音,以及隨時可能面臨的危險,使得潛艇成為“心理高壓鍋”。美國海軍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潛艇服役45天以上的艇員中,約22%出現不同程度的失眠和焦躁行為。
更嚴重的是,潛艇兵無法與外界進行實時通訊,長期的社會隔離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累積。
![]()
宇航員的心理支持則更加完善。空間站配備了先進的通訊系統,宇航員可以隨時與地面控制中心和家人進行視頻通話,緩解思鄉之情。NASA規定,每位宇航員每周至少要進行兩次“情緒狀態評估”,一旦發現心理波動,立即調整任務量與節奏。
![]()
此外,空間站的任務安排科學合理,宇航員每天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和休息時間,這種結構化的生活有助于保持心理穩定。
生理挑戰的不同維度
潛艇兵和宇航員面臨的生理挑戰也不盡相同。潛艇兵長期處于高溫、高濕環境中,加上設備運行產生的噪音,容易導致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等問題。潛艇在水下航行時的顛簸還會引發暈船現象,即使經過嚴格訓練的官兵也難以完全適應。
![]()
宇航員則需要應對微重力環境的影響。長期處于失重狀態會導致肌肉萎縮、骨質流失和心血管功能下降。不過,為了緩解這些問題,空間站配備了跑步機、自行車測力計等健身設備,宇航員每天都需要進行鍛煉。
任務性質的根本差異
潛艇的軍事任務性質決定了其高風險性和高壓力。潛艇兵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應對可能的敵方偵察和攻擊,這種長期的精神緊張對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在戰時,潛艇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任何一次失誤都可能導致致命后果。
![]()
而空間站的科研任務則相對穩定和可控。宇航員的主要工作是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任務目標明確且風險較低。這種以探索和研究為主的任務性質,使得宇航員能夠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工作和生活。
總之,潛艇兵和宇航員在極端環境中的駐留時間差異,是技術水平、環境控制、心理支持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或許未來潛艇兵的駐留時間也能大幅延長,但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他們的精神始終值得我們敬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