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熱帶雨林里,流傳著一句讓當地獵人脊背發涼的諺語:“寧遇豺狼,不遇山魈(xiāo)!”。
![]()
如果你在剛果盆地邊緣的村落里提起這種生物,老獵人會突然壓低聲音,用樹枝在泥地上畫出一張“鬼臉”——那是山魈獨有的面部花紋,在當地人眼中,這是來自叢林的死亡警告。
這種被恐懼籠罩的靈長類動物,學名為Mandrillus sphinx,屬于猴科山魈屬,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猴類之一。成年雄性山魈體長約70厘米,體重達30公斤。
![]()
最具視覺沖擊的,是山魈的面部特征。它們的鼻梁兩側生有縱向排列的藍色褶皺,鼻尖和嘴唇卻是鮮艷的橘紅色,雄性眼角下方還有夸張的骨質突起,如同戴著一副天然的“戰斗面具”。
生物學家發現,這種色彩并非單純的裝飾。雄性山魈的面部越艷麗,體內睪酮水平越高,在群體中的地位也越顯赫,求偶季節里,這樣的“臉譜”能讓雌性受孕率提升30%以上。
![]()
但讓人類真正膽寒的,是山魈隱藏在艷麗外表下的攻擊性。作為雜食性動物,它們不僅采食野果、昆蟲,還會集體捕獵小型哺乳動物,甚至能殺死幼年羚羊。
雄性山魈的犬齒長達5厘米,咬合力強大,能輕松咬斷獵物的喉管。
![]()
更危險的是其社會性帶來的“戰術思維”。西非曾有觀測記錄顯示,一群山魈為了爭奪水源,會派出“偵察兵”吸引成年狒狒的注意力,同時主力部隊突襲狒狒幼崽的棲息地,這種有組織的攻擊模式與狼群不相上下。
生物學家認為,與豺狼相比,山魈的威脅更具隱蔽性。豺狼通常在夜間活動,且傾向于避開人類定居點,而山魈家族的活動范圍可達30平方公里。
![]()
當人類誤入山魈的領地時,雄性首領可能會發起“威懾展示”。它們先是劇烈地搖晃樹枝,發出類似犬吠的低頻吼叫,繼而直立身體,露出臀部兩側白色的臀疣——這不是示弱,而是攻擊前的最后警告。
2019年,喀麥隆野生動物保護區曾記錄到一起事件。一名盜獵者誤觸山魈巢穴,被三只雄性追擊超過2公里,最終腿部被撕咬受傷。
![]()
不過,這種看似“可怕”的生物,本質上是生態系統的守護者。山魈每天要吃掉5公斤以上的植物果實,其排泄物中包含超過50種植物的種子,間接承擔了雨林“播種機”的角色。
成年雄性山魈的領地意識,從客觀上也限制了狒狒等競爭性物種的過度繁殖。正如靈長類學家珍·古道爾所說:“野生動物的‘攻擊性’,往往是對生存空間被擠壓的無奈回應。”
![]()
人類總是喜歡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來談論其他動物的“可怕”之處,卻從未思考過一個問題:以山魈為例,山魈的可怕,究竟是源自山魈的天性,還是人類對自然法則的無知呢?
![]()
在非洲剛果盆地伐木聲越來越近的今天,山魈的棲息地正以每年2%的速度縮減,那些曾讓獵人聞風喪膽的“叢林鬼臉”,或許有一天會成為博物館里沉默不語的標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