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4日的北京,秋風裹著冷雨,打濕了八寶山殯儀館前的長隊。
從清晨到正午,數百名民眾冒雨佇立,綿延百米的隊伍里,有白發蒼蒼的學界泰斗,有背著書包的青年學子,還有特意委托騎手送來花籃的四川民眾——他們都在送別一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巨匠:楊振寧。
上午9時,哀樂低回的大禮堂內,103歲的楊振寧先生安臥在鮮花翠柏間,身上覆蓋著鮮紅的五星紅旗。
![]()
人群中,走在最前的翁帆身著黑色風衣,臉色蒼白如紙,鼻尖因持續啜泣而泛紅,需由兩名工作人員攙扶才能站穩,每一步都帶著難以支撐的沉重。
她胸前那枚溫潤的白玉吊墜,是2005年楊振寧送給她的結婚紀念禮物,21年的時光流轉,這枚吊墜見證了從"爭議新娘"到"終身守護者"的全部歷程。
01
全民冒雨送別
這場送別早已超越了親友間的私念,成為一場全民致敬。
清華大學設立的吊唁處為期7天,清晨剛開門就排起長隊,有人帶著珍藏多年的《楊振寧論文集》求簽名復刻,有人捧著寫給先生的信輕聲誦讀。
![]()
最動人的一幕來自四川,一位無法到場的民眾凌晨聯系騎手,將一束帶著露水滴的白菊和手寫卡片送抵現場,卡片上寫著:"謝謝您,讓中國人在物理界挺直了腰桿。"
"十里長廊送英雄"的場景,恰是楊振寧科學人生的生動注腳。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35歲時因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更以"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奠定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石,被科學界公認為可與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比肩的巨匠。
![]()
而在普通民眾心中,他更像一位"燈塔式的愛國者"——上世紀70年代率先回國訪問,掀起華人學者歸國潮;耄耋之年仍站上清華講臺為大一新生授課,直言"我的最大貢獻是增加了中國人的自信心"。
02
21年相伴的愛情
追悼會上翁帆的憔悴,讓那段曾飽受爭議的忘年戀再次被提及。
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登記結婚,54歲的年齡差引來漫天調侃,甚至有"翁帆父親是楊振寧學生"的謠言流傳。但21年的堅守,讓所有質疑都化為敬意。
![]()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教授透露,翁帆的角色遠不止"妻子":她是照料起居的陪護者,為年事已高的先生打理生活細節;是嚴謹的"學術秘書",先生90歲后發表的每篇論文,參考文獻都由她逐一核對;更是精神上的知己,陪他在清華園散步時討論物理理論,也聽他傾訴對故鄉的思念。
為了更好地陪伴先生,原本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任教的她考取清華建筑系博士,研究方向正是先生好友貝聿銘的建筑理念;她翻譯的《楊振寧傳》英文版,更成為西方了解這位中國物理學家的重要窗口。
鮮為人知的是,翁帆主動放棄了生育機會。
![]()
2010年她在采訪中坦言:"楊先生說希望我未來能有自己的生活",這份通透與犧牲,讓這段婚姻有了超越世俗的重量。
整理遺物時,翁帆發現一張便簽,先生顫抖的筆跡寫著:"上帝給我的最后禮物,是讓我在清華園畫完這個圓"——這"圓"里,想必也藏著與她相伴的歲月靜好。
03
遺產與遺憾
追悼會上的一個細節,讓網友熱議起巨匠身后的家庭故事:現場擺滿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花籃挽聯,楊振寧與第一任妻子杜致禮所生的長子楊光諾的花籃卻未出現,也未見其身影。
![]()
一位接近楊家的人士透露,這是楊振寧晚年最大的遺憾。
1957年獲諾獎時,楊光諾才6歲,此后因跨國相隔,父子倆見面不超過20次。"老爺子臨走前還念叨大兒子呢",這份跨越半個世紀的疏離,在遺產分配中也留下印記。
![]()
2015年的遺囑里,清華園"歸根居"別墅使用權留給翁帆,現金資產由三子女平分,而最珍貴的2000余件文獻資料全部捐贈清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曾解釋,楊光諾作為硅谷芯片公司工程師,恰逢企業上市關鍵期無法脫身,但這樣的理由難以平息部分網友的質疑。
比起家庭的遺憾,楊振寧留下的學術遺產更顯厚重。他捐贈的文獻中,1971年鄧稼先寫給她的信尤為珍貴,信中首次證實"中國原子彈沒有外國人參與",成為那段崢嶸歲月的重要見證。
![]()
這些資料將在新建的"楊振寧資料室"永久展出,而他提出的科學理論,仍在指引全球物理學家探索宇宙奧秘。
04
先生雖去,精神永在
送別儀式結束時,幾名學子舉起"寧拙毋巧,寧樸毋華"的橫幅——這八個字正是楊振寧一生的寫照。他的科學成就早已超越時代,而他的家國情懷、治學品格,更像一束不滅的火種。
![]()
或許正如他生前喜愛的杜甫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家庭的些許褶皺終將在時光中淡去,但他在科學史上鑄就的豐碑,他為中國人重塑的自信,終將永遠照亮后來者的路。先生雖去,風骨長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