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曉芳團隊
來源:曉芳聊財經(ID:XF-SZC)
有位投資人曾說過:中年人是離返貧最近的一群人。
為什么呢?
因為大部分中年人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足夠聰明,就能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站穩腳跟。
可現實呢?
更像是一場在鋼絲上進行的平衡游戲,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深淵,半輩子的積蓄就會全部歸零。
因此,人到中年,比起如何搞錢,或許防止如何返貧更加重要。
01
一件套:中年跨行創業
中年人的“老板夢”,又是多少人的“破產夢”?
很多人在職場打拼多年,有了一定積蓄,坐班膩了,或者失業了,就會特別想自立門戶,自己創業當老板,賺大錢。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年人的試錯成本,我們承受不起。
新華網曾經報道過,江蘇某銀行行長姚志剛的故事。
51歲的姚志剛是一家銀行行長,這是個鐵飯碗,干到退休不成問題。
后來朋友邀請他一起創業,他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不顧家人反對,拿出全部積蓄去干“涂料廠”的生意。
可最后,創業失敗,賠光了幾十年的積蓄,之后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去送外賣。
王石說過:“創業不是賭氣,得懂行。”
可不少人,在原來行業混得不錯,就覺得自己干什么都行。
于是,有人開了二十年出租車,突然想加盟奶茶店;有人在廠里當技術員,非要跟風開民宿,結果呢?十有八九是血本無歸。
你看見別人在那行賺錢了,覺得創業不難,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幸存者偏差。
他能賺到錢,不只是因為市場有需求,還有他的人脈資源、經驗積累、機緣巧合、貴人相助。這是你看不到的。
而且,他是因為最后成功了,才被你看見,但又有多少失敗的是你沒看見的。
俗話說:一個創業上岸的老板背后,還有十個躺在海底。
有數據統計過,40歲以上跨行創業的失敗率超過85%。
![]()
所以,跨行創業的人,要明白,隔行如隔山,盲目的跨行創業,那不是在創業,是在燒錢。
但也不是說,不能創業。
而是,不要掏家底式創業。
你可以用小資金先去試水,看看市場反應,再慢慢發展。
02
二件套:高杠桿買房
“月薪2萬,房貸1萬”已經成為很多一二線城市房奴的標配。
可遇到環境不好的時候,裁員降薪都很正常。
到那時,你會發現,房子不是資產,而是吞噬現金流的無底黑洞。
咱們這屆中年人,不少都正在被房子掏空:
有人為了所謂的 "地段",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貸,把自己活成了賺錢機器;
有人跟風買商鋪,結果租不出去還得還貸款;
有人加杠桿炒房,房價一跌就成了負資產。
![]()
所以,對于普通人來說,買房這事,真的剛需才下手。
而且,要記住,最好“房貸別超過家庭月收入的30%”,不然,或許你買的不是房子,而是壓垮生活的巨石。
03
三件套:砸錢教育
孩子的“起跑線”,又稱家長的“無底洞”。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可是拼了命地投入。
學區房、課外輔導班、興趣班……自己可以吃饅頭吃咸菜,但往孩子身上花的錢,一分都不能少。
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付出”與“受益”之間是否成正比。
一位海歸留學生分享說,他高中上的是國際學校,三年花了45萬。
大學上的是英國利茲大學,學費加上生活費,一共花了240萬。
之后他又攻讀了倫敦卡斯商學院碩士,每年花銷在70萬左右。
從上高中到留學回國,他前前后后花了近400萬。
而他回國后的工資是多少呢?
月薪不到一萬。
父母對孩子的愛可是無私的,但不能是無方向的。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話沒錯,但千萬別變成“砸錢就能養出天才”。
![]()
有句話說得很好: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那也應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真正讓孩子勝出的,是讓孩子具備獨立人格、堅強意志,以及對社會的深層認知。
04
四件套:盲目理財
股市牛市、加密貨幣暴漲、私募股權神話……高收益故事總能吸引中年人。
與年輕人不同,中年人投資往往帶著"最后機會"的焦慮,更容易孤注一擲。
P2P暴雷、原始股騙局、虛擬貨幣等受害者中,中年人占比最高。
相關調查顯示,45-55歲股民85%覺得自己能跑贏大盤,實際上只有5%能做到。
更慘的是P2P和幣圈,中年人占比超70%,被割得最狠!
劉先生,50歲,聽信"區塊鏈革命"宣傳,將準備給孩子留學的100萬投入某虛擬貨幣,半年后項目方跑路,血本無歸。
趙女士,47歲,輕信"老師"推薦,融資加杠桿炒股,遇市場大跌,不僅300萬積蓄虧光,還倒欠了外債80萬。
李嘉誠說過:“不賺最后一個銅板。” 可太多中年人總覺得這次不一樣,聽到內部消息就心癢,看到高回報項目就眼紅。
殊不知,你盯著別人的利息,別人盯著你的本金。
資本市場的水太深,連專業投資人都有看走眼的時候,普通人就別瞎湊熱鬧。
![]()
中年人投資一定牢記"三不":
看不懂的不碰!
收益超高的要警惕!
要你先打錢的全是騙子!
如果要理財,可以盡量讓指數基金,貨幣基金,定期存款這樣的低風險資產,占足夠高的比例。
別瞧不起它們的收益低,當你玩不明白那些高回報的投資的時候,只要不賠錢,就等于賺了!
05
五件套:透支身體
北大教授劉國恩,做過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財富積累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許多人以為是能力、背景、運氣,可結果令人大吃一驚:是身體健康。
很多中產家庭,一開始日子過得很滋潤,有車有房有存款,但一場大病襲來,就會導致一夜返貧。
有太多中年人把“拼命”當美德,把“硬扛”當堅強:
為了簽單陪客戶喝到深夜嘔吐;
為了趕項目連續幾周熬夜加班;
為了省錢小病拖成大病;
體檢年年“缺席”……
我們總覺得“自己身體還行”,卻不知疾病從不會因為你是家庭支柱就手下留情。
《時尚》雜志前編輯原曉娟,患癌后說過:貧窮和富有,就是一場病的距離。
中年人,為了碎銀幾兩,每天忙忙碌碌,直到生病被推進醫院,才會意識到:
花光一生的積蓄,住不起醫院的一張病床。
![]()
其實,中年人的健康,從來不是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的“財富底線”。
我們對身體的每一次透支,最后都會變成醫院賬單上的數字,掏空你多年的積累。
所以,中年人再忙,也要把健康管理當成“必修課”,每年體檢一次,少熬夜少喝酒;把保險當成"救生衣",社保一定要交,有條件再配份百萬醫療險、加份重疾險。
06
最后
中年人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但可以是大風刮走的。
人到中年,要明白,成功不是盡可能多贏,而是讓自己盡可能少栽跟頭。
只要不被大跟頭毀掉,即便財富增長緩慢,時間的復利也會讓日子越來越好。
中年不易,且富且珍惜!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