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出現一件事,那就是很多科技公司出現工程師短缺問題。
不是被挖墻腳,也不是嫌工資低,而是因為公司付不起那筆新規定的簽證費——每年十萬美元。
這事聽起來有點荒誕,特朗普政府出臺新政策,初衷聽著挺好,但實際效果卻完全相反:這項政策不是把工作留在美國,而是把工作和人才一起往外趕!
![]()
咱們算筆賬,一個技術人員年薪大概八九萬美元,現在要給他辦工作簽證,每年得額外掏十萬美元,也就是說,雇一個人要花兩個人的錢,更要命的是,這筆錢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年年都要交。
對大公司來說,這已經夠肉疼了,對創業公司來說,這簡直是要命,剛起步的小公司,賬上可能總共就幾百萬,光養幾個技術人員的簽證費就得大幾十萬,哪還有錢做研發、搞市場?
有人會說,那就別雇外國人,雇美國人不就完了,話是這么說,但現實沒那么簡單。
不是公司不想雇美國人,而是真的找不到合適的人,這不是歧視,而是供需矛盾。
技術行業變化太快了,今天流行這個,明天又是那個,美國本土培養技術人才的速度,趕不上行業需求。
會寫代碼的人不少,但真正能解決具體問題的專業人才,缺口大得驚人。
![]()
就好比你開餐館,急需一個會做川菜的廚師,可周圍就是找不到,這時候有個四川師傅說想來,手藝還特別好,你肯定想留下他。
結果現在政策說,留他可以,但你得多付一倍工資。你說這合理嗎?
而且還有時間成本的問題,技術更新換代太快,競爭對手不會等你慢慢培養人才,今天你因為找不到人耽誤了項目,明天可能就被市場淘汰了。
支持這項政策的人有個誤解,覺得工作機會就那么多,外國人來了,美國人的機會就少了,但經濟不是這么運作的。
打個比方,一個優秀的技術人員加入公司,幫著開發出新產品,公司業務起來了,就需要更多人,這些新增的崗位,大多是美國本地人在做,所以一個外國技術人員,實際上是在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而不是搶走機會。
這就像往池塘里扔石頭,漣漪會一圈圈擴散開,一個人的貢獻,會帶動一連串的經濟活動,現在政策把這塊石頭攔在外面,連帶著把整片漣漪都抹掉了。
把眼光放遠點問題更嚴重,美國人口在老化,出生率在下降,勞動力正在減少,這不是什么秘密,統計數據擺在那里。
再過二三十年,美國本土出生的年輕人根本不夠填補退休老人留下的空缺,到時候誰來工作,誰來交稅養活退休的人,答案只有一個:移民。
工作簽證引進的恰恰是最理想的移民,年輕、高學歷、高收入、高納稅,他們不需要適應期,來了就能干活創造價值。
現在用一道天價門檻把他們擋在外面,等于是在給未來挖坑。
但是,“保護本國工人”聽起來很正義,但方式錯了,結果就會適得其反。真正的競爭力不是靠把別人擋在外面,而是靠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創造最好的環境。
美國之所以強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一直是個移民國家,能把全世界的聰明人聚到一起,現在反其道而行,效果可想而知。
十萬美元的簽證費,名義上是“保護”,實際上是把機會拱手送人。
這場正在上演的經濟實驗,代價恐怕要很多年后才能完全顯現。
但可以肯定的是,到那時候后悔已經來不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