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長在社交媒體發文:老師在群里發公告,月考不提供成績。
![]()
對此,有家長表示:不要再卷了,讓孩子們平靜的自由成長。也有家長認為,家長如何看待分數才是孩子學習的關鍵。
![]()
![]()
學習的根基,深植于日常的習慣
今天不談月考成績是否公布,今天就說說這位老師的提醒,真的是非常用心了,她把考試成績和平時的表現進行了結合,非常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和琢磨。
老師在群內的說明,并未止步于對“雙減”政策的簡單回應,而是誠懇地引導家長將目光從一次考試的分數,轉移到對孩子學習過程的關注上,這真是一位負責任的好老師。
這份提醒,揭示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學習的成效,與平日里的行為習慣密不可分。
這位老師指出:“大家更應該看看孩子開學至今的作業完成、小測和訂正的情況……孩子平時作業是獨立完成的,正確率高,能及時訂正,考試成績肯定差不到哪里去。”這番話,將學習的因果關系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考試,如同一次階段性的健康體檢,其報告上的數據(分數)是身體狀況長期積累的結果;而日常的作業、訂正與復習,則如同每天的飲食、作息和鍛煉,決定了身體的內在健康水平。
堅持好的習慣,身體的狀態自然就好,反之,體檢單上一定是各種警報。
學習上也一樣,有好習慣,成績不會差,我們經常看到有這樣的學生:
學生A,每天回家后能主動、專注地完成作業,對于做錯的題目,他會不厭其煩地整理到錯題本上,并定期回顧,確保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他的書桌整潔,學習用品擺放有序。長此以往,知識體系中的漏洞被及時填補,基礎扎實穩固。那么,考試對他而言,不過是又一次常規的練習,取得良好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反之,學生B則呈現出另一種狀態。做作業需要反復催促,過程中容易分心,遇到難題便選擇放棄或直接查閱答案,對紅色的錯標記號也常常視而不見。這種松散、被動且缺乏反思的學習習慣,會導致知識鏈條的斷裂點越來越多。即便考前通過臨時強化記憶勉強應付,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局面,成績不理想實屬必然。
這些現象印證了教育領域的一個共識:優秀的學習能力,本質上是一系列良好習慣的集合。
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培養的是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過程或許緩慢,甚至會經歷挫折,但它所鍛造的思維韌性,是任何外界的直接幫助都無法替代的。
及時訂正的習慣,是實現精準提升的關鍵。它如同一個高效的預警系統,能幫助學生第一時間發現知識盲區并進行修補,避免小問題積累成大隱患。
規劃與整理的習慣,則能提升學習效率。一個對學習任務有清晰規劃、對學習材料善于歸納的學生,往往能做到有條不紊,從容不迫。
因此,這位老師的提醒,其價值在于引導我們進行一種視角的轉換:從過度關注一次性的、靜態的考試“結果”,轉向持續關注動態的、生成性的學習“過程”。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覺得,我們的責任不在于緊盯著分數的高低而或喜或憂,而在于用心幫助孩子在日常點滴中,播種下良好習慣的種子。
當嚴謹、專注、反思成為一種內化于心的行為模式時,優異的學業表現便會成為其自然而然的副產品。培育這些看似微小的習慣,正是在為孩子的長遠發展,打下最堅實的根基。
當我們把注意力從“分數”這個結果,轉移到“習慣”這個過程上時,我們會發現,焦慮變少了,方向更清晰了。幫孩子把每天的習慣養好了,把地基打牢了,好成績自然會水到渠成,而且這種通過好習慣積累起來的能力,會讓孩子在以后更長遠的人生道路上,都持續受益。
所以,下次檢查孩子學習時,別再第一句就問“考了多少分”了。不如坐下來,輕輕問他一句:“今天的作業,有哪些地方你覺得特別有意思?又有哪些錯題,咱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把它變成真正的自己的財富和積累?”
文章綜合:家長群、南京擇校
關注南京擇校矩陣媒體
與 1000000 家人共同成長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