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張師傅結束了長達42年5個月的職業生涯,正式開啟退休生活。
這位1965年3月出生的企業職工,1982年12月就踏上工作崗位,到2025年4月辦理退休時,工齡(累計繳費年限)已達42年5個月。更引人關注的是,他的個人賬戶儲存額高達560216.32元。
很多人好奇:工齡近43年、個人賬戶近56萬,60歲退休后每月能領多少養老金?
一、養老金怎么算?三部分“拆解”清晰明了
我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組成(不同地區政策略有差異,本文以張師傅的核定表為例)。咱們逐一解析:
![]()
1. 基礎養老金:“長繳多得”的核心體現
公式:基礎養老金 = 計發基數 × (1 + 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2 × 累計繳費年限 × 1%}
計發基數:8785元
平均繳費工資指數:2.9304(反映個人繳費基數與當地社平工資的比值,指數越高說明繳費基數越高)
代入公式計算:
8785 × (1 + 2.9304)÷ 2 × 42.42 × 1\% ≈ 7322.93元
這部分體現“長繳多得、多繳多得”——張師傅繳費年限長、繳費基數高,基礎養老金自然豐厚。
2. 個人賬戶養老金:“多繳多存”的個人積累 公式:個人賬戶養老金 = 個人賬戶儲存額 ÷ 計發月數 個人賬戶儲存額:560216.32元 計發月數:138.4(60歲1個月退休對應的計發月數) 代入公式計算:560216.32 ÷ 138.4 ≈ 4047.81元
個人賬戶相當于“自己給自己存養老錢”,繳費越多、年限越長,賬戶余額越厚,退休后每月領得也越多。
3. 過渡性養老金:對“歷史貢獻”的補償 公式:過渡性養老金 = 計發基數 × 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 參與計算的繳費年限 × 過渡系數} 計發基數:8785元(與基礎養老金一致) 平均繳費工資指數:2.5859(針對過渡性養老金計算的專屬指數,體現早期繳費價值) 參與計算的繳費年限:11年1個月 過渡系數:各地政策不同 代入公式計算:8785 × 2.5859 × 11.08 × 1.3%≈ 2486.83元
這部分是“新老辦法銜接”的體現,讓早期參保職工的養老待遇更公平。
基礎養老金7322.93)+ 個人賬戶養老金4047.81 + 過渡性養老金2486.83 ≈ 13857.57元
四舍五入后,張師傅每月養老金約13857.6元。
二、背后的啟示:“長繳多得”是硬道理
從張師傅的案例能清晰看到: 工齡長≠養老金高,但“長繳費+高基數”是關鍵(他42年工齡+近56萬個人賬戶+平均指數2.93,三項指標都很突出); 養老金計算“三駕馬車”各有側重:基礎養老金看“整體繳費時長與水平”,個人賬戶看“個人積累”,過渡性養老金看“歷史貢獻”; 對在職朋友來說, 盡早參保、持續繳費、爭取高基數,退休后才能收獲更充足的養老保障。
祝退休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