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建:綿州魁星閣
南山南
綿州魁星閣建于清朝道光初年,位置在今綿陽市解放街,曾經是州城的標志性建筑,其影響力類似于今天的越王樓,在清代巴蜀地區頗具代表性。
魁星閣又稱奎星閣、奎星樓、奎閣等,是祭祀魁星、培植地方文運的樓閣建筑,源于我國古代星象崇拜與科舉取士的結合。魁星,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科舉文運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
魁星點斗圖
在清代,魁星閣跟文廟、城隍廟一樣,是地方各府、州、縣的標配。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建筑學家劉致平(1909年-1995年)認為:“清代各縣常造奎星樓,也叫奎星閣,常造在縣城的東北角,或東南角上,據說可以多出文人學士。這是風水說法的極度發展,以及佛教衰微不多造塔的緣故。”
據考證,魁星閣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開始有少量建設,乾隆、嘉慶年間達到高潮,道光之后尤其咸豐、同治年間急劇衰減,光緒年間略有回升,然后衰落。
清代巴蜀各地有魁星閣230余處(地方志記載),綿州州城和屬縣德陽、安縣、綿竹、梓潼、羅江均建有魁星閣。延至今日,眾多奎閣湮滅在歷史的煙塵中,巴蜀地區僅有23處作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留下來,均為清代遺構,其中綿陽市2處:一是梓潼縣七曲山大廟魁星樓,明朝始建,清雍正四年(1726年)毀于大火,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二是三臺縣原花園鎮(2019年并入蘆溪鎮)魁星樓,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
![]()
梓潼七曲山大廟魁星樓
綿州魁星閣從建到毀,延續一百余年。1933年版《綿陽縣志》記載,奎閣位于城內文昌宮左,上祀魁星,實取“奎主文昌”之義,清道光初年(1821年)知州李光謙創建,工料、形式為近時所罕見,咸豐時培修過一次,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加修葺,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建為綿陽圖書館,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拓寬馬路拆毀,士民惜之。
1902年,日本著名建筑史學家、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伊東忠太(1867年-1954年)行經綿州,為此閣留下珍貴的影像、文字和手繪資料。據伊東忠太描述:“魁星閣建筑最是氣勢恢宏,為八角五層樓閣。”他在《手繪清朝》一書中記錄:“下層三楹四方,三層以下為方形,四、五層為八角。”在《中國古建筑裝飾》一書中,他這樣評價:“與前面代表北中國樣式的海城(注:今遼寧海城)魁星樓相比,(綿州)魁星閣帶有顯著的中國中部建筑炫耀學問的氣息。”
![]()
綿州魁星閣(伊東忠太 攝)
民國十一年(1922年),川軍第三師移駐綿陽,師長鄧錫侯倡建圖書館。縣長彭子猷召集縣紳士子,經過商議籌劃,選定通圣街(今解放街)舊奎閣改建圖書館,閱書者甚眾。因藏書不足,難以滿足需求,館長崔映棠曾撰《為圖書館歡迎捐書啟》,向社會各界募捐,略有捐集,歲且增購,藏書漸豐。后來,二十九軍副軍長孫震捐款一千元,購書益多,最盛時,館藏新舊書籍一千一百四十種,共七千七百一十一冊,另有《四部叢刊》三百二十三種,計二千一百一十二卷。
不得不說,將魁星閣改建為圖書館,實乃高明之舉。公余課暇,士人學子來此參閱,咸稱“左綿文化之寶藏”。據民國十五年(1926年)劉永恩《初設綿陽圖書館記》,改建工程沒有搞大拆大建,而是修舊如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奎閣原貌,“既樸既斵,不飾不文,期諸實用,免同虛置”。閣三層,下層為閱報室,二層為圖書閱覽室,第三層為古舊書籍、釋本、新思潮及美術作品。
![]()
網上流傳的這張老照片,據說是清末綿州二公館,背后的樓閣式建筑是否是魁星閣還有待考證。
綿州魁星閣的厄運來自民國時期頗為流行的“模范”運動。駐防綿陽的田頌堯第二十九軍要把綿陽打造成為川西北模范市,恰巧又來了一位追求政績的縣長蒲殿欽。蒲縣長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四月走馬上任,認為綿城以前所筑街道尚窄,未為模范,規定城中街道分為三等,從北門至大西門外接官廳為一等,寬二丈三尺,西巷和華光廟定為三等,寬一丈五尺,其余街道均定為二等,寬一丈九尺,其中就包括通圣街。同年夏,模范市整理局成立,拓寬通圣街馬路,以奎閣近街心,阻礙交通,驟與拆毀,跡象蕩然,士民傷之。
蒲殿欽主持拆毀的,不僅僅是綿陽第一座圖書館,還是延續百余年的地標建筑魁星閣。其時,他還重啟了《綿陽縣志》的編纂工作,于南鄉公所設修志局,自任局長,聘請崔映棠為副局長兼總纂。崔老夫子礙于情面,把魁星閣的拆毀歸咎于馬路整理局長馬祖援。在《綿陽縣志》中,有這樣一句話:“馬路整理局長馬祖援因欲寬筑馬路拆毀,士民惜之。”
![]()
伊東忠太提及的海城魁星樓舊影
僅僅因為拓寬馬路建設“模范市”,就拆掉了工料、形式頗為講究的魁星閣,是蒲殿欽擔任綿陽縣長期間的一大敗筆,傷害了綿陽人的感情。為安撫士紳、平息輿情,他不得不答應另建一座圖書館,而且承諾不取民間糧稅一文。一年后,新圖書館在鼓樓街慈惠局會址(今鐘鼓樓)建成。對于新建的圖書館,《綿陽縣志》多有譽美之詞,稱館高百尺,樓成數級,于閱報覽書室外,上置警鐘,以省不虞,一舉而數善備,甚至贊美說:“用幣無多而崇宏壯麗,成綿城未有巨觀,在昔之惻然傷者,今悉欣然喜矣。”
據蒲殿欽自己說,新建綿陽圖書館歷時十月,耗資五千銀元,上承駐軍長官之厚賜,下收地方士紳之同心,不使地方人民增加毫厘之負擔。他認為:“左綿文化寶藏又復聳然峙立于治城之中心。”他還感嘆說,昔日之巍巍奎閣,不是異地重生了嗎?
參考資料:
1.1933年版《綿陽縣志》。
2.孫錕、張興國,《巴蜀地區魁星閣大木構架特征研究》,載《建筑史學刊》2023年第3期。
來源:南山舊聞
作者:南山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