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第39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理論考試在緊張氛圍中落幕,50個直接保送清北的國家集訓隊名額懸念即將隨著實驗考試的結束揭曉。而且,第39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理論試題及參考答案也公布了。
回溯上一屆賽事,2024年第38屆CChO決賽于中山大學收官,608位選手角逐出的獎項格局清晰展現了全國化學競賽的區域實力分布。
在50人組成的國家集訓隊中,廣東以10人占據兩成席位,高居全國首位,其中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獨占3人,成為全國中學中的最大贏家。
四川與浙江各有7人入選,形成第二梯隊,重慶以5人緊隨其后,江蘇、湖北則各有4人躋身集訓隊,北京、湖南等省份各獲2個名額,陜西、河北各有1人入選。
![]()
金牌爭奪中,浙江以25枚金牌斷層領跑,連續四年蟬聯金牌數全國第一,近五年累計金牌數突破100枚,12.1%的金牌率同樣位居榜首。廣東以19枚金牌位列第二,9.2%的金牌率彰顯強勁實力,深圳中學單校斬獲7金,成為省內金牌貢獻主力。
江蘇獲得10枚金牌,同時摘得16枚銀牌,展現出均衡的競技水平,四川以8.7% 的金牌率位列第三,重慶則以7.7%的金牌率躋身四強。
本屆賽事共產生204枚金牌、233枚銀牌、151枚銅牌及20個優勝獎,獎牌分布呈現“強省集中、梯隊分明”的特征,傳統競賽強省與新興力量的差距正逐步縮小。
![]()
從歷史趨勢與2025年初賽動態來看,第39屆賽事格局大概率延續優勢省份領跑的態勢。浙江作為“四連冠”得主,其化學競賽基礎教育體系成熟,近五年金牌數斷層領先的優勢難以撼動,預計仍將以23——26枚金牌占據榜首,集訓隊入選人數或維持在6——8人區間。在這種體制的促進之下,浙江省代表隊或將奪得“五連冠”。
廣東、四川有望延續上升勢頭,廣東依托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深圳中學等名校的競賽培養體系,集訓隊人數或穩定在8——10人,金牌數沖擊20枚關口;四川憑借成都七中、綿陽東辰中學等校的積淀,集訓隊名額或保持5——7人,金牌率有望維持在8%以上。?
湖北、湖南等老牌強省可能迎來復蘇,兩省在上屆賽事中表現稍顯遜色,今年或通過強化實驗教學與理論攻堅,將集訓隊人數回升至4——6人,金牌數突破10枚。
重慶憑借巴蜀中學、南開中學的穩定輸出,5人左右的集訓隊規模有望保持,金牌率或穩中有升。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初賽中北京、江西等省市已出現郊區學子躋身省一等獎的突破案例,預示著競賽資源正逐步下沉,部分非傳統強省可能在銀牌爭奪中實現數量增長,但集訓隊與金牌核心仍將集中于浙、粵、川等第一梯隊省份。?
中國化學奧林匹克自1984年創辦以來,早已超越單純的賽事意義,成為化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樞紐。其核心價值首先體現在拔尖人才的早期篩選與儲備上,50人國家集訓隊不僅是清北的“直通車”,更是國際化學奧賽的人才庫——中國代表隊能連續四次蟬聯國際奧賽總分第一,正是得益于這一選拔體系的精準賦能。
競賽內容對高中化學的自然延伸,既激勵青少年接觸化學前沿,更通過實驗考試環節倒逼中學教學強化動手能力培養,推動了大學與中學化學教育的銜接改革。
在社會層面,競賽每年吸引超10萬名高中生參與,有效普及了化學學科對科技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核心價值,潛移默化中培育著青少年的科學精神。
對區域教育而言,競賽成績成為衡量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廣東、浙江等省的投入與產出良性循環,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培養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深遠的是,競賽形成的人才梯隊正逐步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領域輸送力量,成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隱性基石。
從實驗室里的試劑調配到國際賽場的榮譽爭奪,這場延續四十年的化學盛宴,始終在為科學事業培育著最鮮活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