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10 月 24 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共上線了5篇研究論文,其中4篇來自中國學者,這些研究分別是——發現新型 DNA 傳感器、蛋白質限制的抗衰老潛力、發現新型抗抑郁分子、癌細胞“劫持”痛覺神經元以免疫逃逸。
SARM1 感知雙鏈 DNA 以促進 NAD+ 降解和細胞死亡
10 月 24 日,大連醫科大學腫瘤干細胞研究院楊慶凱、宋成麗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王麗娜、劉巧玲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期刊發表了題為:SARM1 senses dsDNA to promote NAD+ degradation and cell death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揭示,關鍵的神經執行因子——SARM1能感知雙鏈 DNA(dsDNA)并誘導細胞死亡。被 dsDNA 結合并激活的 SARM1,會以不依賴序列的方式降解 NAD+。SARM1 通過其 TIR 結構域與 dsDNA 結合,TIR 結構域中的賴氨酸殘基對 dsDNA 的結合至關重要。在細胞環境中,通過 dsDNA 轉染或化療處理產生的胞質 dsDNA 與 SARM1 共定位,并通過激活 SARM1 引發 NAD+ 降解和細胞死亡——這一過程可通過 SARM1 基因敲除或 DNA 結合的氨基酸殘基突變完全阻斷。相應地,SARM1 基因敲除可阻斷小鼠化療誘導的神經病變(CIN)。
這些結果首次明確了 SARM1 是一種 DNA 免疫傳感器,揭示了免疫識別新機制,表明了其可作為癌癥等疾病的治療干預的潛在靶點。
![]()
![]()
蛋白質限制重塑了衰老過程中多器官蛋白質組景觀
10 月 24 日,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郭天南/朱怡團隊(陸恬、謝玉婷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發表了題為:Protein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he 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mouse aging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系統繪制了衰老多器官蛋白質組圖譜,揭示了蛋白質限制重塑衰老過程中的多器官蛋白質組景觀,蛋白質限制緩解了年齡相關的組織特異性蛋白質表達、表觀基因組狀態和蛋白質磷酸化模式,并顯著改善了脂肪組織的功能。中年時期是進行蛋白質限制干預的最佳時期。人類血漿數據表明,低蛋白質攝入量與增強心血管健康及降低炎癥風險有關。
這項研究為蛋白質限制的抗衰老潛力提供了寶貴見解,也為進一步開發為延緩衰老、改善健康的飲食干預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
![]()
去甲腎上腺素轉運體構象選擇性調控機制
10 月 24 日,臨港實驗室蔣軼研究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楊德華研究員團隊及臨港實驗室王震研究員團隊(張衡、章天煒、王鼎言、代安濤、毛建航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期刊發表了題為:Unveiling conformation-selectivity regulation of the 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鑒定了去甲腎上腺素轉運體(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內向開放構象特異性變構位點,提出了靶向該構象的抑制劑識別新機制——“瓣膜模型”。
基于該模型,研究團隊采用“干–濕”結合的研究策略,發現了在體內外具有抗抑郁活性的小分子——F3288-0031,并通過結構藥理學手段闡明了其結合模式。該成果為理解 NET 及其他單胺類轉運體的配體調控機制奠定了重要的結構基礎,也為開發靶向單胺轉運體的抗抑郁等神經精神疾病藥物提供了新思路。
![]()
![]()
癌細胞“劫持”器官間神經免疫回路來免疫逃逸
10 月 24 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季彤教授、周儉教授、孫云帆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張陳平教授團隊(張譽、郭毅波、劉喆麒、孫儀庭、楊溪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期刊發表了題為:Cancer cells co-opt an inter-organ neuroimmune circuit to escape immune surveillance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利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患者的臨床數據以及口腔癌小鼠模型,首次發現處于免疫壓力下的癌細胞通過激活ATF4依賴性途徑分泌SLIT2,SLIT2 激活腫瘤神經支配的痛覺神經元,從而加劇癌癥引起的疼痛。這種激活隨后會刺激腫瘤引流淋巴結(TDLN)的痛覺神經元,并增加 CGRP 的分泌,使 TDLN 重塑為免疫抑制狀態。因此,免疫抑制的腫瘤引流淋巴結(TDLN)分泌的 CCL5 減少,促進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向促腫瘤的 M2 型極化,從而促進腫瘤生長,并降低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的治療效果。靶向痛覺神經元或 ATF4-SLIT2-CGRP 信號軸可恢復免疫活性,緩解癌癥引起的疼痛,并改善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的響應。
這項研究揭示了一種被癌癥利用以逃逸免疫監視的器官間神經免疫回路,這為增強免疫療法、緩解癌癥引起的疼痛提供了潛在新策略。
![]()
![]()
冠狀病毒復制模板循環與RNA加帽的協同機制
10 月 22 日,清華大學婁智勇教授/饒子和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朱蘭教授團隊與廣州國家實驗室、南開大學等單位合作(閆利明、黃羽岑、葛基、劉奕瀟、高山、譚麗萍、劉璐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期刊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concurrence of template recycling and RNA capping in SARS-CoV-2 的研究論文。
圍繞冠狀病毒轉錄復制過程,該團隊在過去 5 年里,先后闡明了“核心轉錄復制復合體”(C-RTC)、“延伸復合體”(E-RTC)、“加帽中間態復合體”和“Cap0 加帽復合體”的工作機制。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該團隊設計了多種全新核酸骨架,成功捕捉到轉錄復制復合體“加帽起始前狀態”(Pre-Capping Initiation,Pre-CI)和“加帽起始后狀態”(Post-Capping Initiation,Post-CI)兩個超級復合體,闡明了冠狀病毒轉錄復制過程中 RNA 模板循環和 RNA 加帽起始過程協同發生的分子機制。這些發現重構了病毒領域對 RNA 病毒轉錄復制過程的認知體系,結束了對冠狀病毒解旋酶極性、加帽機制等問題長達 25 年的爭論。
![]()
![]()
論文鏈接:
1.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1126-2
2.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133-X
3.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131-6
4.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129-8
5.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09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