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振寧先生從去世到下葬,每時每刻都吸引著社會各界的目光。
可沒想到,葬禮結束不到24小時,惡心一幕就出現了!
![]()
10月24日上午,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哀樂低回,楊振寧先生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之間,象征榮譽的五星紅旗蓋在他身上。
![]()
遺像上,楊先生目光睿智溫和,遺體旁是夫人翁帆與子女敬獻的花籃,緞帶上寫著“我們永遠懷念您”。
![]()
翁帆滿眼通紅站在一側,看起來神情哀傷,楊先生的大兒子未現身,但小兒子來到追悼會現場。
清華諸多領導、師生和校友,還有社會各界人士排成長龍,從白發老者到年輕學子。
![]()
他們以肅穆神情送別科學巨匠,讓這場告別成為跨越代際的致敬。
這場葬禮以國旗覆蓋,足以彰顯至高敬意,告別儀式在八寶山禮堂進行,這也是屬于功勛學者會有的高規格待遇。
![]()
想當初,1986年,楊先生的摯友鄧稼先辭世時,葬禮也曾在這里低調進行,那位“兩彈元勛”同樣安葬于八寶山。
但因鄧老長期涉密工作,在戈壁灘為祖國核物理事業默默奉獻,直至殉職他的事跡都鮮為人知,治喪細節也鮮少公開,只有同事與親友的默默為他送別。
![]()
而楊振寧先生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他1957年榮獲諾貝獎,在物理領域深耕幾十年,成就斐然。
晚年他歸國后,多次捐獻個人資產推動科研平臺建設,不辭辛苦為祖國培養與人才,這場盛大的送別是對他一生價值的認可。
![]()
可就在楊先生葬禮結束,不到24小時就出現令人生氣的一幕。
不斷有人站出來詆毀他,甚至質疑他曾加入美籍,為什么可以身蓋國旗?
![]()
![]()
1964年,楊振寧在美生活19年后加入美籍,這對他來說是一種痛苦抉擇,“移民即背叛”的觀念深植于心,父親至死未完全寬恕的態度更令他煎熬。
但非美籍身份,會讓他被擋在美國國立實驗室外,而美國提供的科研土壤,讓他能深耕理論物理為了科研,他不得不為現實低頭,做出這一決定。
![]()
入美籍后,他從未與華人世界割裂,身為全美華人協會會長,他以“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自居,扛起搭建中美橋梁的責任。
1971年中美關系解凍,中美建交當月,楊振寧便以全美華人協會會長身份隨團訪華,成為首個訪華的華人科學家。
![]()
此次歸國,他受到極高禮遇,國家領導設宴接見。
參與這次會面的名單中,鄧稼先這位1950年與他分道揚鑣、隱姓埋名的老友排在首位,兩人相見恍如隔世。
鄧稼先親手寫下那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贈與好友,楊振寧看到時熱淚奔涌,沖進洗手間整容。
![]()
此后,楊振寧兩次力勸國家重視基礎科學,直接推動北大重啟理論物理研。
他為中國科技輸血,發起基金會資助近百位學者赴美,復旦忻元龍、南開葛墨林等后來都成為祖國棟梁。
![]()
他還幫清華建高等研究院,幫南開設理論物理研究室,他用諾獎榮光宣告中國人能行,更以數十年行動踐行對鄧稼先“千里共同途”的承諾。
1986年,鄧稼先確診直腸癌晚期,楊振寧兩度飛回國探望,留下兩人最后的合影。
直至百歲壽辰,他仍對空喊話鄧稼先,表示這五十年符合他的矚望,做到了兩人的“共同途”。
楊振寧先生的離去是科學界的重大損失,可有人說他不配身披國旗,這些質疑是多么的荒謬。
央視的態度,早已說明一切!
![]()
10月18日,楊振寧先生逝世當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即刻發布訃告,詳述其103載人生軌跡與科學成就。
![]()
10月24日,在八寶山殯儀館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各大媒體直擊現場,記錄下清華師生與各界人士綿延的送別長隊,拍下眾人含淚鞠躬的瞬間。
![]()
在祖國心中,他是心懷家國的赤子,在世人眼中,他是橫跨中西的科學橋梁,他的科學精神與人格魅力早已超越國界。
![]()
正如自發悼念的民眾所言,他留下的不僅是學術豐碑,更是照亮民族自信與科學征途的不朽精神。
![]()
楊振寧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愛國情懷和對祖國科技事業的貢獻,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人。
他完全有資格身披國旗,他是我們應該敬仰和學習的榜樣。
![]()
他和老友用不同人生軌跡書寫的忠誠,但那份相同的家國情懷早已刻入骨髓,如今同葬于八寶山,兩人可以再次團聚了。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