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面圖片 加雪球核心交流群 ↑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我畫你財
最近稀土的熱度很高,稀土到底是個什么東東、"稀"在哪里呢。
一文帶你輕松搞懂。
![]()
雖然名為稀土,但其實它是 17 種金屬元素的統稱。
前七種原子量小,容易與其他元素反應,被稱為“輕稀土”,適合做基礎功能性材料。
后十種原子量大,不容易與其他元素反應,被稱為“重稀土”,一般用于軍工、高端裝備等。
![]()
早年科學家從礦石里提取時,覺得這東西長得像土,名字就這么傳下來了。
乍一聽以為跟農業有關,但其實它是工業的神。
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手機越做越薄、電腦性能越來越強、電動汽車續航越來越遠,這背后都有稀土的功勞。
![]()
它在軍事上的分量也舉足輕重。
1 架 F-35 戰斗機要用到 900 多磅稀土,1 艘潛艇更是要消耗 9200 磅。
坦克的激光測距儀、潛艇的聲吶系統,缺了稀土根本玩不轉。
像導彈的制導系統,也依賴稀土做的高性能永磁體,才能精準鎖定目標。
![]()
除了工業和軍事,AI領域的發展,也離不開稀土。
AI 本質是靠數據和算法 “思考” 的,而思考的動力來自芯片。
再聰明的大腦,如果沒有心臟供血,也無法持續思考。
同樣,再高明的算法,如果沒有芯片提供算力支撐,也得停擺。
![]()
而芯片從粗糙的硅料開始“進化”,要闖過幾十道關卡,稀土在最關鍵的幾步里,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
所以稀土也常常被比作“工業維生素”,量不用多,但缺了就不行。
![]()
稀土這么有價值,它很稀缺嗎?確實,但它的“稀”,不在于量,而在于開采和提煉的難度。
稀土在地殼中的含量,比黃金、白銀要多得多。
但是要想把它從地里弄出來、變成能用的材料,那難度就太大了。
![]()
首先說開采,稀土不是像金子那樣能形成大礦堆,它往往和其他礦石混在一起,分布得特別散。
![]()
然后是提煉,稀土家族里有好多種元素,它們的性子特別像,就跟多胞胎似的,很難區分開。
要把這些稀土元素一個個分開,需要用很多復雜的化學方法,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萃取、分離,稍微出錯就前功盡棄,特別考驗技術和耐心。
![]()
為啥我們國家的稀土產業發展得這么好呢?
說白了,是先天優勢 + 后天努力。
首先是老天爺賞飯吃,我們國家的稀土資源是全球最豐富的。
用于工業的輕稀土和用于軍工的重稀土,啥都有。
![]()
光有資源不夠,還得有本事把它變廢為寶。
在上世紀60年代,白云鄂博礦發現了巨量稀土,但是跟其他元素纏成了芝麻糊,分離難度極大。
當時國外用的技術分離純度頂多 95%,耗時幾周還成本高;西方又封鎖技術,對我們漫天要價。
以徐光憲院士為核心的團隊很給力,花了3年時間解決了這個問題!
![]()
徐院士將開創的串級萃取理論在全國推廣,于是越來越多的工廠去搞分離,然后在量產中不斷進行技術迭代。
曾經讓我們卡脖子的提煉環節,現在成了我們的護城河。
![]()
有人可能會好奇,國外的科研水平也不差,當初在提煉方面還有領先優勢,為啥這些年就不行了呢?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加州芒廷帕斯礦曾是全球稀土產業的明星,巔峰時期能產出全球1/3的輕稀土。
但是后來慢慢被資本拋棄,嫌稀土產業又臟又慢,利潤率還不到金融行業的 1/5。
![]()
于是,美國企業開始放棄稀土產業,拆掉了生產線,解散了技術團隊。
放棄一條產業鏈很快,但是再想重建就沒那么容易了。
畢竟稀土產業屬于重資產行業,從礦山開采到加工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
而且在停滯了十幾年之后,美國的提煉技術已經嚴重落后,本土分離純度達不到軍工所需的標準,80% 的稀土精礦還得運到中國加工。
稀土,這個當初被甩出去的“燙手山芋”,如今打中了自己的咽喉。
寫到最后很激動,真的要感謝我們國家的戰略定力、以及科研團隊的苦心鉆研!
![]()
像這類行業資源的解讀,不僅能幫我們看懂產業邏輯,對理解投資方向也有參考。
雪球官方投資交流群里經常會分享這類行業干貨、投資知識,點擊下方小程序加入,現在添加還能免費領雪球出品的投資好書 1 本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