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南沙之名孕育自其獨特的地理格局。2022年,廣東省提出著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南沙從此擁有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2025年,南沙建區20周年、自貿區南沙片區掛牌10周年。未來的南沙,將成為大灣區城市文明進階的先鋒試驗場和“黃金內灣”的典范之城!
本文字數:2679字
閱讀時間:9分鐘
![]()
作 者
杜寧(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
“黃金內灣”視角下的南沙
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地帶原本是寬闊的珠江入海口,只散落著若干島嶼。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珠江、北江、西江以及眾多河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裹挾著大量泥沙在這里匯集、沉淀和堆積,逐漸形成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南沙就是在這樣的地理格局中孕育而生,南沙之名也因此得來。
![]()
▲ 珠江三角洲的生態明珠——南沙濕地
改革開放45年后,大灣區歷經滄海桑田,生產力迭代升級,濱海的沙洲漁場演變為全球制造業工廠與現代化城區,空間格局也發生了巨變。一方面,作為地區中心城市的廣州持續南下,深圳和香港則一直北上尋求更多發展空間,兩組力量正在中間地帶形成新的經濟合作與社會關系。南沙位于廣深之間,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區位——這里是獅子洋和伶仃洋的交匯點,扼守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擁交椅灣與深圳的前海新區、東莞的濱海灣新區相望,機場、港口、產業平臺、科學城等聚集。在粵港澳大灣區向心格局初步展現之際,未來的南沙將改變傳統城市競爭格局,形成港城之間的融合帶,成為新區域協作關系的要沖之地。
![]()
▲ 智能化作業的南沙港
2022年,廣東省提出著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黃金內灣”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最核心的區域,牽引著珠三角地區的深度一體化,推動著區域更高質量發展。而南沙也擁有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南拓”戰略破局,謀求新發展
南沙在成為國家新區之前,一直是廣州市遠離中心城區的產業“南拓”的想象空間,是城市的邊緣地帶,它作為珠三角(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的戰略價值被忽視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廣州開創了國內城市戰略規劃的先河,前瞻性地提出“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八字方針,作為推動廣州區域化、跨越式發展的指引,“南拓”更是整個戰略的焦點。在“南拓”戰略的指引下,2001年,廣州港南沙港區正式拉開建港的步伐;2005年,廣州市南沙區正式設立;2012年,南沙新區被設立為國家級新區;2014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正式掛牌;直到2022年,國務院頒布《南沙方案》,提出將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廣州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中,南沙被賦予“未來發展核”的定位,成為未來廣州衍生新活力的重要載體。
![]()
▲ 建設中的南沙全民文化綜合體
雖然能級不斷升級,但在現實發展中,作為“灣區之心”的南沙卻一直面臨著激烈的外部競爭。交椅灣東岸,在深圳和東莞之間的茅洲河流域正在不斷匯集創新資源要素,深圳光明與東莞松山湖加快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交椅灣西岸,中山的翠亨新區積極探索和深圳的互補性合作關系,構建起總-分的產業、科研合作模式,橫琴新區則積極尋求制度和機制層面的創新突破,不斷推動琴澳走向深度合作。處于中部的南沙雖然擁有絕佳的區位,但科創、產業、制度創新領域有待突破式發展,亟待在與周邊城市的合作中探索出未來發力的有效路徑。南沙尋找到新的“破局”著力點,方能實現在區域競爭中的“突圍”。
對于南沙而言,深中通道的貫通無疑是最重要的外部條件變化。這條跨江通道顯著改善了珠江東西兩岸城市之間的鏈接關系,它對南沙的意義和作用遠比虎門大橋和港珠澳大橋要大。伴隨深中通道開通,南沙至深圳的車程縮短至20分鐘,至中山僅需15分鐘,深圳機場30分鐘內可達,這種時空變化將強化環交椅灣資源要素的協作關系,充分打開未來南沙與東西兩岸城市合作的空間,激活南沙的發展潛能。
![]()
▲ 建成后的深中通道
隨著獅子洋通道、深珠通道等超級工程陸續建成,南沙將以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為引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進展,實現南沙發展的大“突圍”。
當下,南沙加快建設未來之城,亟需重新思考產業的發展策略。基于產業的區域遷移和自組織規律,在空間上前瞻性地進行生產力的優化布局與權重選擇的戰略考量,謀劃吸引優質企業和產業的新路徑,探索成為融合珠江東西兩岸源頭創新和產業創新中樞的新可能。同時,聚焦創新人才的需求,鼓勵增加科技型就業崗位,以高質量就業促進社會結構、收入結構的優化,提供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和生活配套,助力南沙擺脫“鐘擺式”、長距離通勤,加強與深圳、中山等城市的合作,形成人才共享機制。作為廣州未來發展核的南沙,還需要進一步利用廣闊的空間探索城市建設的創新模式,建設成為區域協同、綠色低碳、智慧高效、人文和諧的未來城市典范。
![]()
▲ 明珠灣城市中心建設
“南沙實踐”探索
南沙有山、城、田、江、海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曾榮獲聯合國“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區獎”金獎。如何在當前的環境下,去建造一座未來的典范城市?南沙可以通過民生服務、鄉村建設、綠色智慧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人氣的集聚和服務的供給是南沙未來城市建設的最大挑戰。歷史上南沙的發展由港口起步,天然具有產業發展的優勢。從沙灣水道到龍穴島,南沙的地域空間極為遼闊,但因地處西江沖積扇,河網密布,導致城市建設用地零散,基礎設施投入成本較大,城市服務供應過于分散、低效。未來,一方面要考慮引導城市建設相對緊湊、組團化發展,通過城市空間集聚實現服務供應的品質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要更好凸顯大灣區中心地帶的地域和空間特色,積極形成與傳統高密度城區不同,相對低密度,但便捷、高效、輕松的生活空間,逐漸形成對灣區人群的吸引力,成為更具活力的“灣區之心”。
![]()
▲ 南沙河涌沿線村莊
![]()
▲ 南沙河涌沿線村莊
鄉村是南沙發展的基礎。在南沙,通過有機組合濕地、疍村、農田、水道,可以構建新型的“田園城鄉單元”。對于南部地區的鄉村,保留沿河涌布局的特色,通過適當的空間生長,化解無限空間需求與有限空間供給的矛盾,形成“藤蔓”的空間形態。對于中部、北部的鄉村,可嘗試建筑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村居。在鄉村積極植入消費新業態、新場景,豐富鄉村經濟的構成。在鄉村營造中,強調守住“基盤”、延續鄉愁和增強歸屬感。讓鄉村的社會發展、空間生長與城市文明互補,把南沙的鄉村打造成為具有“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都市,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 黃閣鎮村居現狀
![]()
▲ 黃閣鎮村居現狀
綠色生態是南沙發展的新底色,南沙仍需不斷擦亮這塊“招牌”。通過紅樹林碳匯、海綿城市建設等,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通過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廣泛應用,推廣綠色城市的營造方式,構建全域數據平臺,推動治理能力不斷升級;通過社區營造激活公眾參與,鼓勵低碳的生活方式。建設宜居、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將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公眾的幸福感,這也將成為南沙未來城市建設的最終落腳點。
結 語
2025年,是南沙建區20周年、自貿區南沙片區掛牌10周年。站在歷史交匯點上,南沙的戰略地位已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躍升——作為環珠江口“黃金內灣”的核心引擎,南沙正從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加速蝶變,從空間拓展向價值創造深刻轉型。未來的南沙,將成為大灣區城市文明進階的先鋒試驗場和“黃金內灣”的典范之城!
本文來源:人類居住,原文刊載于《人類居住》雜志2025年 第 2 期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讀城 | 蘇超”燃亮“中國近代第一城”
![]()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讀城 | 衛星視角瞰中國臺灣省
![]()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讀城 | 倫敦與巴黎城市規劃何以“引領百年”
![]()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