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烏克蘭政府突然以"國家安全"為由將馬達西奇國有化,單方面撕毀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協議,拒絕支付361億人民幣的違約金。
如今這家航發巨頭在戰火中損失慘重,又開始向中國示好求助。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這一次,中國還會伸出援手嗎?
![]()
蘇聯遺產陷入困境,中國雪中送炭
馬達西奇這個名字在航空圈里可不簡單,這家成立于1907年的老牌企業,在蘇聯時期就是航空發動機領域的翹楚,安-124大型運輸機、米-26重型直升機用的都是它家的動力裝置。那時候的馬達西奇在航發圈里也算有頭有臉,手里攥著不少硬技術。
可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經濟一落千丈,馬達西奇也跟著遭了殃。到了2014年前后,這家曾經的"航發巨頭"日子過得相當艱難。訂單越來越少,工廠快開不下去了,工人工資都快發不出來,眼看就要栽在資金鏈上。
![]()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中企找上了門,那時候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確實還憋著一股勁想突破。不管是民用客機的發動機,還是軍用直升機的動力系統,都還需要更多技術積累。馬達西奇手里的那些技術,正好是中國當時急需的;而馬達西奇缺的錢,中國能幫著解決,這不就是妥妥的"雙贏"嗎?
從2016年開始,雙方就坐下來談合作,一開始聊得那叫一個熱乎。中國企業一步一步增加持股比例,到2019年的時候,持股已經超過了50%,基本上算是把馬達西奇的"話語權"拿到了一半以上。
![]()
不光如此,中國還實打實拿出誠意,承諾投2.5億美元幫馬達西奇搞研發,既能升級老技術,又能開發新產品,順便還能幫烏克蘭保住不少就業崗位。那時候誰都覺得,這事兒肯定能成,中國拿技術、烏克蘭解困局,皆大歡喜。
這筆錢對當時的馬達西奇來說就是救命稻草,不僅解決了燃眉之急,還讓停產的生產線重新運轉起來。
突然翻臉拒賠天價違約金
可誰能想到,2021年3月烏克蘭政府突然跳出來,說馬達西奇涉及"國家安全",直接一紙命令就把公司給國有化了!這意味著中國企業之前花了大價錢買的股份,一夜之間全沒了,連個說法都沒有。
更氣人的是,當初合作協議里寫得明明白白,如果哪一方違約,得賠361億人民幣的違約金,結果烏克蘭這邊連提都不提,直接把這筆錢給賴掉了。
這個"國家安全"的理由,是不是有點太牽強了?當初中國企業收購的時候,烏克蘭政府咋不說國家安全?等投了錢、談好了條件,甚至都開始推進研發計劃了,突然拿這個當借口,這不就是明擺著"翻臉不認人"嗎?
![]()
后來大家才慢慢搞清楚,這里面其實有不少外部勢力在攪和。美國和北約一直不希望中國拿到航發核心技術,就不斷給烏克蘭施壓,說什么"跟中國合作會威脅歐洲安全"。而當時的烏克蘭政府,一門心思要討好西方,居然就這么把送上門的"雙贏合作"給砸了,把中國企業晾在了原地。
那幾年,中國企業的損失可不止是錢。為了這個合作,專門組建了技術團隊,還規劃了后續的生產配套,甚至已經開始對接國內的飛機制造商,就等著馬達西奇的技術落地。結果這么一折騰,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全打了水漂,原本能加快的航發研發進度,也不得不臨時調整。
![]()
說句實在的,這事兒換誰遇上,心里都得窩火。當時不少參與合作的技術人員都很失望,畢竟大家為了這個項目投入了那么多精力,眼看就要出成果了,結果被人這么一攪和,前功盡棄。
戰火燒到家門口才想起中國好
可才過去沒幾年,馬達西奇又找上門來了。自從俄烏沖突爆發后,馬達西奇的工廠直接成了"重災區",位于扎波羅熱的生產基地多次被戰火波及,機器設備毀了不少,工人也跑了一大半,別說生產發動機了,連工廠能不能保住都成了問題。
![]()
這時候烏克蘭才發現,西方之前承諾的"援助",大多是武器彈藥,根本沒人愿意真金白銀幫馬達西奇恢復生產。眼看著公司就要徹底垮了,他們又想起了中國。
于是,烏克蘭那邊就開始釋放信號,說希望能重新跟中國談合作,甚至還暗示愿意"彌補之前的遺憾"。但說得好聽是一回事,具體怎么個彌補法,到現在也沒個準話。
馬達西奇現在的處境確實挺慘的,原本的技術團隊流失嚴重,生產設備受損,就連最基本的零部件供應都成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那些"盟友"們都躲得遠遠的,誰也不愿意往這個無底洞里砸錢。
![]()
中國考量和底線原則
說實話,很多人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就是:當初把咱坑得那么慘,現在落難了才想起咱,憑什么幫?
不過話說回來,這事兒也不能完全看"恩怨"。這些年中國的航發技術確實進步不少,渦扇-10、渦扇-20都陸續服役了,但在某些特定領域,比如重型直升機的大推力發動機,馬達西奇的技術依然有參考意義。
如果能通過合作拿到這些技術,或者跟它聯合生產,對中國的航空產業還是有幫助的。但關鍵是看烏克蘭有沒有"誠意",之前的違約、拒賠,這是實打實的事兒。
![]()
如果這次只是想讓中國"輸血",卻不提之前的損失補償,也不保證合作的穩定性,那肯定不能再吃第二次虧。中國不是慈善家,也不是記仇的人,但做生意得講規矩,合作得有誠意。
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對這事兒的態度還是比較謹慎的。中方沒有明確表態,企業界也在觀望。畢竟上一次的教訓太深刻了,誰也不想再踩同一個坑。而且經過這幾年的發展,中國在航發領域的自主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性已經大大降低。
![]()
合作的前提條件和未來走向
所以說到底,中國會不會幫馬達西奇?
如果烏克蘭真的想重啟合作,至少得拿出幾樣東西:首先是對之前損失的補償方案,不一定非要現金,技術轉讓、設備補償都可以談;其次是長期合作的法律保障,不能再讓外部勢力隨便干擾;最后是透明的執行機制,確保合作協議能夠真正落地。
但現實情況是,烏克蘭現在自身都難保,哪有什么條件來談補償?而且就算現在簽了協議,誰能保證不會再來一次"國家安全"的戲碼?這些不確定性讓任何理性的投資者都會三思而后行。
![]()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這次馬達西奇的遭遇,或許正好給了中國一個重新審視國際合作風險的機會。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航空工業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求技術若渴"的狀態了。
有技術合作當然好,沒有的話也能靠自己的力量繼續前進。這種底氣,正是中國制造業不斷進步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