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授予了一千多名將軍,不過實際能成為將官以上的人絕不止這些。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即凡是離開軍隊系統(tǒng)的人,就不參與授銜,因此有很多功勞巨大的老革命都未獲得軍銜。
但是這樣一來,也給人留下無限遐想,很多人都會在想,要是某某某也在名單內(nèi),那他會被授予什么?又排名如何?
就比如說新中國的第二代集體領導核心人物鄧公,后臺有網(wǎng)友不止一次問過我這類似的問題。沒有發(fā)生的事情,誰都無法確定,但是呢,也有些線索可以推論一番。
今天我們就根據(jù)歷史脈絡,來看看鄧公在軍中的地位,以及他若參與授銜大致的情況。
![]()
在建國初期,我們執(zhí)行的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軍銜制度上,也很大程度地參考了蘇聯(lián)。蘇聯(lián)有大元帥這一獨特的軍銜,其實我們也有。
當年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為統(tǒng)帥蘇軍打敗納粹德國的斯大林授予大元帥軍銜。我國負責評銜的工作人員也認為,引導中國人民軍隊走向最后勝利的毛主席完全可以享受這個榮譽。
初步方案定下時,我國還加緊制作了大元帥的軍服、肩章,但是少奇同志向主席匯報評銜授勛情況時,主席卻一口否決了。
主席說:評銜是項大工作,也是很難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為你們減輕負擔。更何況讓我穿一身大元帥的衣服,我自己也不舒服,到群眾中講話也不方便嘛。
所以,大元帥就成了我國最高且只設不授的軍銜。而主席辭讓軍銜這一舉動,也讓眾多已在行政單位工作的干部紛紛效仿,劉少奇、周恩來、鄧公、鄧子恢、張鼎丞等領導人帶頭,其下的行政人員也就都不參與授銜了。
![]()
據(j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guī)定,元帥的標準是:對創(chuàng)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zhàn)役軍團作戰(zhàn),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說得通俗點這句話里包含了四個方面:一為我軍早期重要武裝起義的領導者;二為我軍各大時期的重要領導者;三為領導和指揮過我軍重要的戰(zhàn)事,貢獻突出;四為在授銜那年的職務級別。
這么看,鄧公四條全部吻合。一,他是百色起義的領導人,雖然百色起義不如1927年的三大起義歷史意義深遠,但也從中走出了20來位開國將軍,絕對稱得上重要。
二,鄧公在土地革命時期擔任過紅一軍團政治部政治部主任、抗日戰(zhàn)爭時期擔任過八路軍129師政委、解放戰(zhàn)爭時期擔任過中原野戰(zhàn)軍(第二野戰(zhàn)軍)政委,同樣是軍隊重要領導者。
![]()
三,從抗戰(zhàn)開始,劉鄧大軍經(jīng)歷過的重大戰(zhàn)事,鄧公基本都參與了指揮,還有著名的淮海戰(zhàn)役,鄧公還是總前委書記,要戰(zhàn)績有戰(zhàn)績,論貢獻有貢獻。
四,這一點其實鄧公也還算符合,他當時兼任了防委員會副主席,如果要較真,也是可以被授的。不過他認為自己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中央秘書長,已經(jīng)負責行政了,再當個元帥不好,因此就推辭了。
綜合這幾大方面來看,鄧公只要在1955年參與授銜,那大概率就是元帥。
或許有人會說,十大元帥里每一個人都貢獻突出,要是鄧公授了,該把誰頂替下去呢?這個問題是一個固有思維誤區(qū),元帥并非固定死了就是十個人,只是最終結果是十個人,才統(tǒng)稱為十大元帥的。
最初的幾版擬授名單上,元帥、大將都不是“十”這個整數(shù),所以就不存在著頂替一說。
![]()
那鄧公如果被授元帥,又會排在第幾呢?前面六人的地位,是沒辦法撼動的。朱、彭長期都是正、副總司令;林是紅一軍團、115師、四野代表;
劉是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129師、中原軍區(qū)的代表;賀是紅二方面軍、八路軍120師的代表;陳是南方八省游擊隊、新四軍、華東軍區(qū)的代表;
再往后就是羅帥,在各個時期的職務上,鄧公跟羅帥是差不多的,按照“創(chuàng)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這一條,鄧公是百色起義的領導人,羅帥在秋收起義中的領導成分沒那么高,所以鄧公可能會排在羅帥之前。
這個說法,也可以從歷史上的一個名單中來映證。
![]()
1954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關于成立黨的軍事委員會的決議》,軍委主席由毛澤東擔任,不設副主席及常委,委員依次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這個排名,跟1955年十大元帥的排名是對得上號的,如果鄧公被授予元帥軍銜,那很可能會排在第七位。
有人或許不太認可,覺得同樣是政工干部,羅榮桓比鄧公更有代表性且一直都是中央主力的政治主官,怎么會排在鄧公后面?其實恰恰就因為羅帥是中央嫡系,他的排名才會在鄧公之后。
當年授銜除了資歷、戰(zhàn)功等看得見的標準外,還有一條隱藏的因素是“山頭”。為了平衡,在一些名單、名次上做出改變,歷史上有過多次。
![]()
比如九大票選出來的中央候補委員名單,本來陳光、李井泉都在其中,但毛主席審閱后覺得出自中央紅軍的人太多了,就將二人的名字劃掉,改成其他方面軍的人。這是一種大局觀。
再來看看1954年乃至1955年的元帥名單,出自紅一方面軍的人同樣也太多了,這樣就有些不平衡。
在解放戰(zhàn)爭的四大野戰(zhàn)軍中,一野、三野的政委長期都是司令員兼任,只有二野鄧公和四野羅帥能成政工代表。雖然鄧公紅軍時期也是在一方面軍,但后來他就向外發(fā)展了,不像羅帥那樣一直都是中央嫡系脈絡。因此,出于平衡需要,鄧公就排在了羅帥之前。
當然,這些都是個人看法,你認為鄧公能排在什么位置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