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動物被稱作“獅子獵手”,可偏偏它又是獅子最常下手的獵物。這事兒聽著像不像那句話——“最能打架的,反而總挨揍”?一頭成年非洲水牛,體重能干到將近一噸,犄角跟鋼叉似的,發起飆來連獅子都能頂翻在地。
紀錄片里頭真有這么一回,2017年克魯格國家公園拍到過,一頭母獅偷襲水牛群,結果反被踩成重傷,最后活活疼死。可就這么猛的家伙,為啥每年還是成了獅子菜單上的常客?這不矛盾嗎?
![]()
非洲水牛,不是咱們東北拉犁的那種黃牛,也不是印度那種圣牛,它是野生的,脾氣賊倔,戰斗力爆表。一個水牛群少說幾十頭,多的能上百,走起來地都顫。
它們可不是好惹的主兒,尤其是成年公牛,肩高接近兩米,犄角連著個厚厚的骨質頭盾,橫掃一腳能把鬣狗踢飛三米遠。獅子要是單挑,十個有九個得吃虧。可問題就出在這兒,獅子不講武德,它們打群架。
![]()
一頭獅子搞不定水牛,那就兩三只、三四只一塊上。雌獅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引誘,有的繞后包抄,專挑老弱病殘下手。這不是逞英雄,這是為了活命。
在塞倫蓋蒂和馬薩伊馬拉這些地方,水牛肉占了獅子獵物總量的將近三成,比斑馬還多。數據來自坦桑尼亞野生動物研究所2020年發布的食性分析報告,靠譜得很。
![]()
水牛這么厲害,咋還老被吃呢?關鍵就在于“群體”這兩個字。水牛群確實強大,但再團結也有破綻。比如小牛剛出生那幾天,站都站不穩,母牛護崽心切,反倒容易被獅子利用。
還有就是旱季,水源稀少,水牛不得不聚集在固定水塘邊喝水,這就等于給獅子送上了圍獵的好機會。肯尼亞野生動物管理局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超過六成的水牛捕獵事件發生在水源附近,時間集中在清晨和傍晚。
獅子摸準了這個規律,提前埋伏,一擊必中。而且你別看水牛塊頭大,跑起來可不慢,短距離沖刺時速能到55公里,但耐力不行。
![]()
獅子雖然爆發力不如獵豹,可它們擅長持久戰,悄悄靠近到30米內才突然撲殺,咬住喉嚨或鼻孔讓它窒息。這一套動作練了幾百萬年,熟練得很。
水牛也不是每次都被動挨宰。它們反擊起來,那叫一個狠。2019年《動物行為學》期刊登過一篇論文,記錄了147次獅子襲擊水牛的案例,其中近四分之一以獅子失敗告終,有的受了重傷,甚至當場死亡。
![]()
最經典的一幕發生在奧卡萬戈三角洲,一群水牛發現同伴被圍攻,立馬調頭沖回來救援,幾頭壯牛直接把正在進食的獅子撞飛,場面那叫一個震撼。這種集體防御機制,在整個草原動物界都算頂尖水平。
可即便如此,水牛的被捕率依然居高不下,原因還得回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上。對獅子來說,捕獵講究性價比。羚羊雖然靈活,但肉少;長頸鹿太高,難下手;河馬白天泡水里,晚上才出來,風險太大。
![]()
相比之下,水牛體型夠大,一頓飯夠全家吃幾天,只要戰術得當,成功率并不低。更重要的是,水牛分布廣,數量多。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2022年的評估,非洲水牛現存約90萬頭,是大型食草動物里種群最穩定的之一。獵物充足,自然就成了主力目標。
你看電視上那些威風凜凜的壯年公牛,其實只占種群的一小部分。大多數被捕的水牛,其實是亞成體、老年個體或者生病的。這些牛要么經驗不足,要么體力衰退,落單的概率也高。
![]()
南非克魯格公園的紅外相機數據顯示,超過七成被捕的水牛年齡在兩歲以下或十歲以上。獅子精著呢,它們不會傻乎乎去挑戰最強的那個,而是盯著隊伍邊緣晃悠,找弱點突破。
這就像村里打架,誰會傻愣愣沖上去跟村頭第一猛男干仗?都是等他喝多了或者背對著你的時候,才敢動手。草原上的規則,從來都不是誰力氣大誰贏,而是誰更懂時機、更會配合。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